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引起了广大政治教师的重视。本文便从贴近生活,获得认同;比较分析,增强认同;探究体验,落实认同等等三方面对培养策略进行了申明,致力于奠定学生进行政治学习、参与政治生活的良好基础。
关键词:高中政治;政治认同;教学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政治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政治课堂便是培育学生政治素养的主阵地。在笔者看来,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所谓政治认同素养,便是指学生从知识和理论层面对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政策措施等进行学习和理解,在对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全面认识我国的政治生活,进而从思想和行为正面层面对政治措施形成真正的理解和认同,认识到我国所选政治制度的科学性和和合理性。因此,只有重视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才可帮助其扎实理解政治知识,引导其树立起坚定、远大的政治理想。
一、贴近生活,获得认同
在进行高中政治授课的过程中,虽然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宏观性,但是,教师在具体安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将教学内容细化,采用穿插教学案例的方式使政治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自主从社会生活事件之中挖掘到相应的理论,进而形成初步的政治认同。同时,教师还可基于教学主题为学生设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到社会之中展开实际调查,从而论证所学知识,获得个性化结论。通过这种形式,有助于增强政治知识的可信度,为学生政治感情的培养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一课时,由于本课中涉及到的“民主选举”这一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为学生举出人民大众以社区为单位选举人大代表,社区工作者挨家挨户上门统计选票的实际案例,使学生能够在观照现实生活的同时理解理解我国选举制度应用方式。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为学生布置“调查身边人对民主选举的意见和看法”这一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将所在社区设置为调查范围,采用问卷发放的形式了解居民们的真实看法、意见和建议等,使学生依据调查结果的对我国的选举制度形成认同。
二、比较分析,增强认同
众所周知,高中政治是一门综合性和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国家政治制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由于生活经历不足、理解能力有待深化,因此仅仅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浅层阅读、学习,则很难对国家层面的一些宏观决议形成深刻认同。
基于学生的这一学情,教师便应当将比较分析的方法应用于政治课堂之上,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下,就某一问题实行的政治制度,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增强学生对新时代下国家颁布的政治措施、秉持的政治原则的认同心理。
例如,在学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课时,为了深化学生对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理解,增强其对这一制度的有效认同,教师便可以组织学生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封建社会中国家决议制度进行对比。在过去的封建王朝,国家各项事务的决策权利基本上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即使在三省六部制度的实行过程中,有其他官员同时参与决策,但依旧改变不了极少数人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现实。而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全体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每个人都可将自身对国家发展的建议和想法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表达;国家事务的决议也需要经过人大代表商讨、表决才能最终通过。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进而从内心增强政治认同。
三、探究体验,落实认同
如若教师在政治课堂上一味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则学生容易产生倦怠心理,从而使其对政治知识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因此,进一步构建有效政治课堂过程中,教师应当可将体验式教学方法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可基于教材文本为学生选取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组织学生对该历史时期下人们真实生活状态进行展演,在展演的过程中应当渗透当时当下的政治形势和人民思想等内容。学生们在表演的过程中,得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将自己代入到时代下芸芸众生的角色,对政策措施进行思考,形成属于自己的见解,进而落实政治认同。
例如,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内容时,在涉及到对邓小平理论的理解时,教师便可为学生选取改革开放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节点,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还原中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场景及物质生活条件发生的变化。学生在排演的过程中便可清晰认识到,改革开放一方面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勤劳质朴的中国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源源不断地释放出了个体能量;另一方面,也是中国利用庞大的国际市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建设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跨越式发展。在将自己代入改革开放背景下人民群众的一员后,学生便可对这一政策形成个性化思考,落实政治认同。增强政治情感。
参考文献:
[1]张小洪.基于“政治认同”价值引领的高中政治主题式教学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36):72.
[2]王静,任光燕.高中政治教学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