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韵律操教学是当下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运动兼具力量与美感,不仅能够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动感十足的训练环境,而且也简单易学。在小学阶段体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该运动项目教学策略的优化,无论是对学生的肢体器官发育,还是对学生肢体感知能力提升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要想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不妨以优化韵律操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体育训练意识。
关键词:小学体育 韵律操教学 课堂优化
随着生活现状的变迁,学生们的运动机能逐渐弱化,若来若多的孩子成为了肥胖症、近视等疾病的患病人群,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亟待提升。而韵律操是一种可以不限场地、不限时间、简单易学、易于操作的体育项目。优化韵律操教学活动,培养学生韵律操训练热情不仅能够有效的环节当下小学生近乎病态的生存状态,为学生们的生活注入运动的气息,让学生的生活能够展现出少年朝气。而且还能有效的美化学生的肌肉线条,让学生们在欢快放松的运动状态下愉悦身心。那么在小学体育韵律课堂构建过程中,我们到底该如何提升教学有效性呢?根据教学经验,我得出了如下三条策略——
1、以境引情,强化课堂参与
情感是支配学生参与韵律操训练活动的内在动力,要想优化小学体育韵律课堂,我们就不得不采取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内在情感,让学生们在情感的驱使下参与韵律活动。而与枯燥的讲解相比,情境感知显然是更受小学生欢迎的。故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我们不妨以情境营造的方式优化韵律教学,强化学生的训练参与热情。
例如:在对“踏跳步”的教学过程中,我先为学生们展示了一张赶鸭子下河的图片,然后问学生们:“你们见过鸭子吗?”“见过!”学生答。“那你们知道小鸭子是如何走路的吗?”我又问。“知道,摇摇摆摆的,像这样。”学生一边说一边学。“还有这样,一边跑一边跳,小鸭子被追赶的时候是这样的。”另一个学生也急忙回答道。……“哦?看来大家都对小鸭子很了解嘛,那我们来玩一个追鸭子的游戏好不好呀?”我继续引导道,并示范踏跳步基本动作,播放音乐,让学生们跟着练习。
在该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图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们在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回忆中,形成了对踏跳步的初步感知,进而又以亲身示范的方式规范动作,帮助学生们成功融入到了对步伐的学习中。
2、创新形式,深化课堂训练
韵律操是一种以简单肢体动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项目,也是一种较为枯燥的训练项目。单调的肢体模仿不仅会压抑课堂活力、压制学生个性,而且也会造成学生训练兴趣的下降,造成韵律操教学作用的减弱。
而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我们以适当的教学方式增加基本动作训练形式,以教学形式的创新化解训练形式的单一,优化训练效果,让学生们在多种训练形式下感知运动的奥妙。
例如:在对“侧踵步”的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本班学生运动能力的不用,选择了一对一指导、小组互助学习、强化训练三种教学方式。
首先,我根据自己对学生协调能力的了解划分了A、B、C三个体育训练小组,对于基础教好的A组学生,我在引导学生们进行简单训练之后,开始进行队列训练,以横纵队列训练增加了训练的挑战性,维持了学生的训练兴趣。对于基础一般的B组学生,我选择了小组互助学习法,让其小组为单位进行动作联系,相互指正,相互纠错,发展了学生们的合作学习能力,规范了学生的动作技巧。对于基础较差的C组学生,我采取了一对一教学法,手把手教学,帮助学生获得对肌肉用力、肢体运动轨迹、关节如何配合等问题的深入感知,提升了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
在该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实际,既创新了韵律教学形式,也提升了韵律教学的有效性。
3、文化融入,促进多维开发
韵律操兼具运动价值和人文属性,要想优化小学体育课堂,我们就要在韵律操教学过程中主动对该教学活动的教学价值进行多维开发。这样以来,学生们眼中的韵律操训练活动就不会再是简单的肢体训练活动,学生们从韵律训练中获得的个性化认知体验也将因此增多。
例如:在“小碎步,后踢步”动作教学过程中,我在教授学生们基本动作技巧之后,播放音乐,让学生们跟随音乐、利用基本舞蹈作用,编排一只既具有美感,又能体现韵律感的舞蹈。然后,给出一定的时间组织舞蹈大赛,让学生们以组为单位上台表演。
该比赛的组织不仅以竞技特性唤醒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初心,培养了竞技意识,而且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团队凝聚力、自主想象力和团队配合能力,让学生们在对韵律舞蹈的自主创编中感受到了韵律活动的丰富多彩,在对韵律舞蹈的演绎和欣赏中感受到了整齐划一的美感。
综上所述,要想优化小学体育韵律活动,我们就务必要深入分析韵律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对韵律活动推进形式的丰富和对韵律活动教学价值的多维度挖掘,提升小学体育韵律教学的有效性,助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大正.快乐体育在小学韵律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武术研究,2019,4(08):137-139.
[2]尚淑贞.韵律操助学体育运动的作用分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9(2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