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于初中音乐高效教学策略,从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深挖音乐故事,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开展趣味活动,提高学生歌唱能力三个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音乐故事;趣味活动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的审美教育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音乐也随之变得愈发重要。但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音乐在只是作为副科存在,学生的重视程度也较低,甚至会发生在音乐课上学习其他知识的现象,这为初中音乐的教学带来诸多的困扰,而如何在新的时代切实提高初中音乐的教学效率成为每位一线音乐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以新的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同样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手段展现信息更加丰富,也更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故教师需要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更加形象的表现方式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以丰富的内容更有效地引发学生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为后续环节的高效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西班牙舞曲》这一课,教师就可以播放经典舞剧《天鹅湖》片段,询问学生:“舞剧没有台词,那你们知道它是用什么方式表现感情的吗?”并在学生回答后引入“舞曲”这一概念。而后,教师即可以播放不同配乐《天鹅湖》片段,让学生将其与原版的《西班牙舞曲》对比,如同属经典舞曲的《Children Robert Miles》等,当然也可以是电影《环大西洋》的激昂配乐,甚至可以是动漫中的配乐。而通过表现不同感情,甚至显得有些幽默的配乐,教师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对舞曲本身重要性的认知。这样,通过信息技术,教师更形象地展现了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对舞曲的兴趣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深挖音乐故事,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音乐是共通的语言,通过音乐,学生可以理解古今中外音乐创作人的思想感情,而这正是受益于音乐本身传递感情的作用。但并非所有音乐都能为学生理解,有些音乐有着欣赏门槛,这在古代艺术形式或者国外的钢琴曲中显现得尤为突出。由于这些曲子没有歌词,又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年代有着巨大的差异,学生很难单纯地从曲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歌曲的欣赏要讲究策略,而在学生审美能力不足的时候,教师就需要从简单入手,讲述音乐或者音乐家背后的故事,由浅入深,以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更好的理解乐曲。
例如在《十八相送》这一课,由于其是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节选片段,而学生对越剧这一艺术形式不够熟悉,很难直接从乐曲中理解其感情。但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却广为人传唱,并流传至今。故在正式的音乐欣赏之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图文结合的方式简单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一凄美的爱情故事。当然,教师也可以将这一过程细化到《十八相送》这一故事片段,让学生理解在这短短十八里路中,二者复杂的心理变化,以让学生理解这一片段的情感。而在之后的越剧欣赏环节,由于有着对感情基调的具体把握,两相映证,学生也更容易了解越剧这一艺术形式。这样,通过音乐故事,教师有效降低了越剧的难度,以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开展趣味活动,提高学生歌唱能力。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无论是何种科目的学习,实践都是掌握知识的有效途径。但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实践的方式多是播放原曲,讲解,然后让学生跟唱,缺乏必要的变化,很容易让“喜新厌旧”的学生感到无趣,使其实践的积极性降低。初中学生正在活泼好动,喜欢新鲜事物的年龄段。而在这一阶段,教师也需要开展多种音乐活动,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以更加有趣、更加具有对抗性的活动更好地提高学生积极性,提升课堂练习的效率。
例如在《大海啊,故乡》这一课,在课程引入和必要的讲解后,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展开歌唱比赛活动。这一比赛不限定形式,可以是合唱,也可以是歌伴舞,当然,学生也可以从网络上查阅资料,用更加新颖的方式演绎这首歌曲。而在学生活动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投票,每组两票,选出认为表现最好的小组。而教师则可以为这一小组颁发纪念小礼品。而通过这样的对抗性活动,教师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歌唱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音乐在初中的学科教学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在初中音乐的教学中,教师则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深挖音乐故事,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并开展趣味活动,提高学生歌唱能力。这样,教师才能有效地提高初中音乐的教学效率,不断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以满足新时代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戴娟娟.利用多元教学法,打造高效初中音乐教学课堂[J].亚太教育,2019(07):98.
[2]谭志琴.初中音乐教学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应用探究[J].黄河之声,2019(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