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民间音乐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本文立足于中职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分别从“民族音乐为学生学习奠定基础”“便于了解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不断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音乐”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民族音乐对中小学音乐的有效促进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
关键字:民族音乐;奠定基础;兴趣;了解不同音乐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具有不同特点、种类的音乐形式对中小学生学习音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中小学音乐建设中,不同的民族音乐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种类,还能使得学生认识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进而促进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积极性,便于打造高效率音乐课堂。同时,中小学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有利于民族民间音乐的流传,还能加强民族音乐对音乐模式的建设和构造,进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民族音乐为学生学习奠定基础
考虑到现代学生对民族音乐并不熟悉,反而对一些流行歌曲熟悉,对此,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普及民族音乐的知识,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了解有关民族音乐的知识,进而丰富学生学习的内容和课程,同时,学生在学习其他音乐的同时,民族音乐会起到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成绩。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平时实施教学任务的时候要多多引导学生学习一些民族音乐,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音乐技能,还能进一步了解一个民族的习俗、历史、文化等等,像西藏的民族音乐主要以山歌为主,因居住在西藏的人大多豪迈爽快,山歌还被分为牧歌和农歌,在歌唱山歌的时候声音往往是悠长和具有自身情感色彩的,同时歌唱者要有深厚的音乐基础和很深的气息支持。其中西藏还被誉为“歌舞的海洋”这里蕴藏着大量的民族音乐,像圆舞歌曲、劳动歌曲等等。为了使得中小学生学习不同民族的音乐,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任务中利用多媒体来收集民族音乐的资料,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之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久而久之,当学生学习音乐的时候就会很快掌握学习的内容,促进音乐的发展。
二、便于了解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
在我观察看来,一些教师为了加快教学的进度,只是带领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音乐,并不普及相关的民族音乐,造成学生见识少,兴趣下降,进而影响民族音乐的流传,想要改变这一状况,引导学生了解各式各样的民族音乐,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应该在平时教学任务中带领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民族音乐,以便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和见识,同时也为了各个不同民族音乐在世间的广为流传。其中,中国的民间音乐分成六中不同的类别,首先是民间歌曲,民间歌曲又简称民歌,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磨砺和经历集体创造出来的,不仅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还能反映出广大劳动人民最迫切的需求和最美好的愿望,同时民歌普遍好掌握,是广为流传的一种短小的歌唱艺术。还有歌舞音乐,顾名思义就是人们伴随着音乐的旋律和乐器的节奏一起伴舞,像一些常见的有龙舞、花灯、车灯等等,少数民族的歌舞更是多姿多彩数不胜数。还有一些说唱音乐,就是说、唱、表融合在一起的音乐艺术,大多数歌曲与当地的特色和文化习俗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最能反映民族特点。戏曲音乐就是音乐和舞蹈以及戏曲的相结合,民族器乐一般是用乐器来演奏,分为独奏和合奏,还有综合性乐种,就是四种音乐特点集于一身的音乐品种。
三、不断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音乐
民族音乐作为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包含了各个地区不同的优秀民族音乐,还包含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承,因此,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就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进而加快流传和传承,进一步发展民族音乐。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同时随着一些外来音乐的流传,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有了影响,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通过外来音乐的因素与民族音乐的因素和特点相结合,进而为民族音乐注入新的来源、新的力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好感,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音乐的流传和继承提供良好的条件准备。为了使得民族音乐更好的继承和创新,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内容中加大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和兴趣的培养,进而让民间音乐在学生学习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多欣赏民族音乐的美,进而引导学生认同民族音乐的流传,为不断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音乐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民族音乐对中小学音乐的发展百利无一害,不仅可以帮助民族音乐更好的流传和继承,还可以不断的开拓学生的眼界,对学生学习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需要我们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平时教学任务中加大对民族音乐的宣传力度和支持力度,还需要在平时教学任务中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付李凝.基于民族音乐传承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研究——以山东省冠县为例[J].黄河之声,2015(1):52-55.
【2】马莉.浅谈我国中小学实施民族音乐教育的途径及建议[J].文艺生活旬刊,2013(5):234-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