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需要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并带领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进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基于此,教师要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以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精神。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探究精神
生物是一门自然科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生物的学科特点,构建高效的生物课堂,并引入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一、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师首先要做得就是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首先,教师要改变以往自己高高在上的状态,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进行授课,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课堂的各种诉求常常视而不见,这就会导致学生对生物课堂失去兴趣,遑论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所以,教师要在课堂上与学生多进行沟通,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存在感,从而愿意与教师进行良好互动,从而提升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次,教师则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来越需要教师进行中试,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来。且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所学知识进行重新理解,这样便能够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参与感,并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从而解决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
实践表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对于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所以教师要紧跟教育发展的脚步,学习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并将其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进行使用,这样便可以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生物是一门与实验相关的学科,许多知识点都可以从实验中产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教学功能,引导学生动手参与,从而不断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以“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一实验为例,学生在进行实验之前,教师可以给学生阐述显微镜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一般程序是:取镜和安放;对光;放置标本;调焦观察;善后整理。
使用所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先低后慢慢调高;还要注意成像的规律等。给学生讲述清楚之后,学生可能会对于使用显微镜跃跃欲试,此时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去实验室做实验,则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在实验室中,教师再给学生讲述高倍镜与低倍镜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对此知识有所了解,从而在之后使用显微镜的时候,能够注意这些事项。
实际上,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且教师在此过程中,加上适当地讲解,让学生对自己动手实验的内容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之后,学生对于探究学习生物知识会有极大的兴趣,这样便很好的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教师再适当地予以引导,则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为他们之后的长远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教学情境
想要让学生探究知识,那么教师则需要给学生一些问题,让学生依照这些问题,结合教材内容,完成这些问题。基于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内容的时候,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这样两幅图片:黑河好八连在哨位站岗;炼钢厂炼钢炉前工人工作;并让学生思考这些人的额提问是否会有变化?在此基础上,笔者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笔者又呈现了草履虫的图片,然后让学生回答:“多媒体中呈现的是什么细胞?”“他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与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回答出问题之后,再探讨人体内容的细胞。如此一来,课堂引入是一种以问题引入的方式,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便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讲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时,学生自然会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放到课堂上来,进而促进教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受到要学习知识的趣味性,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更好的掌握生物知识,然后在探究与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非易事,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将生物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索,从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事情,为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贞莲.基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探索[J].名师在线. 2019(09)
[2]刘文胜,王程程.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新要求[J].基础教育参考. 20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