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追问是一种提问技巧,教师在课堂上善于追问,有利于激活课堂气氛,鼓励学生深入文本,挖掘思维深度,提升学习能力。抓紧问题导向,把握提问契机,以追问激发思考,以思辩助推感悟,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发现学习的乐趣、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问题追问;导向性;趣味性;实效性;人文性
追问,是在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基本问题后,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作为一种提问技巧,追根究底地问是在一问之后的再次补充和深化,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它是学生知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的有力挖掘与扩延。
古代孔子的“循循善诱”,当今的启发式教学法,问答式教学法,都与追问密切相关,与教育行为共存。小组教学,若能设计好有价值的问题,适时追问,不仅有利于再次激活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学生深入研讨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一、有的放矢,明确导向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把握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手段和方法、通过怎样的途径获得知识的,即是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其学习过程。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导向手段,设计问题目的性强,课堂效果自然明显。
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过程中,设计如下的问题追问,让学习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首先提问:小说末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
小组讨论无非就是两种答案:绝大多数学生按常理推测,孔乙己断腿之后无法活下去,最终死了。个别学生则认为孔乙己没有死,命运否极泰来,最终考取功名,中举发达。这个答案可以鼓励学生课外练笔,发散思维,进行创作。
教师接着提问:如果认为孔乙己死了,那他为什么会死?请找出具体语句分析死因。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筛选重点语句,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进行理解、归类,多角度分析孔乙己惨死的原因。
教师然后提问:你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是否同情,或者是否怨恨?
这个问题小组讨论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发表自己见解都会认为同情怨恨二者兼有,比较认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痛其不悟的复杂情感。
以上看似简单的三个问题追问,目标导向非常集中。对孔乙己生死的判断,联系文本巧妙结合人物个性特征进行分析,而对孔乙己死因的探究,则重在揭示人物形象背后隐含的社会意义。问题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根据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悲惨、嗜酒如命而终于没有再见到他、掌柜不再提十九文钱等事实确定孔乙己已死,期间可以对“大约”“的确”的说法进行分析。学生结合人物形象意义的理解,探讨小说主旨和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文本阅读,筛选有效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学生最终形成了关于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的多层理解和表述。这样有目的地追问,不但能使学生保持集中注意力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还能引导学生在张弛有度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学习。
二、把握契机,激发趣味性
追问的课堂是动态的课堂,教师要使追问的课堂动而不乱,动中有序,就必须准确把握学习目标与提问的契机,以兴趣激活课堂。当教师发现学生的回答是肤浅、零碎或是片面的时候,再次追问激发兴趣,促使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由浅入深,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直到理解变得更加细致、全面、深刻。
例如在《皇帝的新装》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设计问题,引发议论,激活课堂:
问题1讨论:“如果听到孩子说的话后,你是皇帝、骗子或大臣里其中的一个,你会怎么做呢?”
这个问题学生有话可说,教室里必然沸沸扬扬。有的会装着咬牙切齿地说:“如果我是皇帝,我一定即刻命令下属把那两个胆大包天的骗子给杀了。”有的则笑着说:“如果我是骗子,肯定早就携带金银珠宝和精美布料潜逃了。”还有的说:“如果我是大臣,就索性假装什么也听不到,若无其事地继续陪皇帝巡游,反正我没有出丑”……这些新奇的想法,丰富新颖,对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起到很好的效果。
问题2讨论:如果你想对皇帝说明真相,你将如何告诉他?
小组讨论,学生踊跃,彼此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有趣又有味,不过很快又被小组成员或自己否定了。学生讨论的最终结果是——没有好办法,因为皇帝的个性喜好与属下大臣的阿谀奉承决定了这一结果。
问题3讨论:作者安徒生为何选择一个孩子来戳破谎言,说出真话?
学生各抒己见,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1:大人不敢说真话,只有天真的孩子大声说。学生2:孩子思想单纯,没有太多顾虑,敢说敢为。学生3:出于教育孩子说真话,设计符合童话特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响应的变动。”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是为了吸引学生深入文本,带领学生发现新问题。问题有趣味,更利于引导学生在细处去发现问题,并且兴致勃勃地从对文本的研读、咀嚼和品味中去组织答案。
三、因势利导,注重实效性
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部分老师误认为追问就是多提问题,满堂都是问题,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教师在课堂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自问自答,而学生只能短暂思考,仓促交流就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只作简单的判断,或不置可否,然后按照自己的课堂计划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这样的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却是大量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与深入文本阅读对话的新课程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追问要讲求实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和广阔,切莫贪图热闹而作一些重复肤浅的低效问答。
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因势利导,追问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提纲挈领,“一石激起千层浪”而众议纷纷,使课堂效率大大提高。以下是某老师上《孔乙己》的课堂实录,略见一斑。
师问:孔乙己宁可偷窃也不愿劳动谋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生1:孔乙己认为“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不能算偷,这是孔乙己可笑的歪理,体现他的穷酸迂腐!
生2:这是孔乙己受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结果!
师问:那么孔乙己受到哪些惩罚?最终结局如何呢?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生1:他总是被人取笑,大家都当他是店里的谈资笑柄,连小伙计也看不起他。
生2:他被丁举人打断了腿,还要他写了伏辩,逼他认罪。
生3:他最终是死了。因为文中末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可以看出来。
师问:孔乙己死了!现在如果让你做孔乙己的辩护律师,你认为应该告谁?依据是什么?请大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大家一起激烈地交流着,争论着……教室里顿时充满激情四射的思想碰撞的声音!
生1:应该告丁举人,是他打折了孔乙己的腿,让孔乙己最后出场是用手走着来的。是他破坏了孔乙己想过正常人的生活,直接逼他走上绝路。
生2:应该告咸亨酒店的掌柜,因为他唯利是图、冷漠无情!掌柜没一点同情心,只是惦记欠他的十九文钱,孔乙己几乎没命了,还和众人在嘲笑孔乙己!
……
在课堂提问设置中采用归纳推理形式的追问,相机借势提问,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语文课程的内在要求。设计课堂问题,不必照搬教学参考资料,也不能胡乱借鉴摘取,而是要因势而问,注重研读文本的实效性。教师反复品读,把教材烂熟于胸,才能驾轻就熟,引领课堂,扮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借助问题追问帮助学生读出文本的风景与意蕴,读出精巧与匠心,读出深刻和感动。
四、融会贯通,发展人文性
2011年《新课程标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教育家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堂追问不仅要符合学科特点设问,更要紧扣文本,渗透立德树人的育人策略。学生在课堂上既学知识,又学做人,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下面以《皇帝的新装》为例,设计讨论问题,巧妙融合思想教育:
教师首先提问题:故事中的每个人对“新装”都看得很清楚,但那些大人为什么都不说出真相?如果你是? ,你会对皇帝说明真相吗?
结合这几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尝试将故事中的人物逐一替换。经过几轮的思辨,结果发现故事里的每类大人都在此问题上碰壁了。
教师顺势追问:大人们对皇帝隐瞒真相意味着什么?
学生很兴奋,各抒己见:名利、声誉、金钱、地位……通过讨论争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故事里的人物其实是现实社会的投射:有权有势的上层阶级是利益的拥有者和保卫者,他们明知而不愿说,圆滑世故;中间阶层的人为求明哲保身,明知而不屑于说,思想麻木;处于社会底层的百姓明白却不敢说,懦弱怕事。通过问题追问,学生感受到了安徒生童话所表达的在强大的现实强权势力中真相的掩盖和良知的无奈。
教师继续追问:现实社会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皇帝的新装”?假若你身处其中,你又将是哪一个角色?
学生众说纷纭,结合所见所闻谈论现实生活的五味杂感。教师趁机点评,生活难免要面对不同的选择,取舍的过程是艰难的,但正确的抉择至关重要。人性须要保持本真,这正是作者想告诉读者的道理。
可见,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设计追问,有着两种重要意义:一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指向学生思维的广度,要求知其一,又能知其二;二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要求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追问既要以人为本,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通过追问形成有效的过渡迁移,使学生形成新认知,区分黑白,明辨是非,有效提升对社会生活的思维判别能力。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在追问中,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教师第一时间了解学情,学生第一时间得到反馈,让学生感受到对话的平等,思考的美妙,从一步步的成功中得到自信,体验学习的快乐。
追问作为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艺术,教师要重视其导向性、艺术性,充分发挥追问的最佳效能。以追问促发思考,以思辩助推感悟,借此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核,触碰思想的火花,发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拨开繁杂的草丛,找到最具生命力的一株树苗,培育成课堂的大树”,设计有价值的问题追问,让教师和学生都以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个体存在,互相影响与促进,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教学境界。
参考文献:
[1]毕云涛.“追问式”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浅探[J].语文天地,2016(3):37-38.
[2]祝新华.阅读教学课堂提问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45-50.
[3]于卓琳.“追问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特色[J]中学语文:下旬,2008(2):36.
本文是2017年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立项课题“粤西山区初中学习小组建设的研究”(批准号2017YQJK24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