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生学习知识是需要兴趣的带动的,枯燥的学习会消耗学生的学习能量,若是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的动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思考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以帮助学生投身课堂学习中来。在此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学生;参与兴趣
初中生物教师培养学生的参与兴趣,可以将学生看作小树苗一样,通过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教学营养来使学生抽出新芽,感受风的吹拂、水的滋润,促进学生参与生物知识的探索。
一、抽出生活的新芽——培养学生探索生活的参与兴趣
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生物课堂,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可以借助生活这一教学方式来实现,通过为学生抽出生活的新芽来培养学生探索生活的参与兴趣。部分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对生物知识的认识有限,不能利用生活资源来改变自己对生物的认知。这就需要教师将生活与教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下理解生物知识,进而培养学生探索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植物的主要类群”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能够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类群的形态特征、结构、生长习性、与人类的关系等内容来培养学生对植物多样性的认识,增强学生热爱环境的意识,在教学中为学生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的标本和资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标本、阅读资料,对植物展开学习。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对不同植物的不同特点有了直观的认识,了解到了植物的分类特征,能够说出常见的植物的类型,熟悉了植物的特点。接着,笔者又组织学生对植物系统的进化树进行学习,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使学生能够建立系统学习的概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熟悉了植物的亲缘关系,认识了不同植物的结构特征、习性等,掌握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这样,笔者通过立足生活来组织学生对植物的主要类群进行学习,让学生看到了生物进化的选择,感受到了植物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探索生活的参与兴趣。
二、抽出问题的新芽——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参与兴趣
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生物课堂,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可以借助问题这一教学方式来实现,通过为学生抽出问题的新芽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参与兴趣。部分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容易对教师出现过于依赖的问题,不能独立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也无法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设置适宜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完成课堂的参与。
例如,在学习“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时,笔者为了使学生了解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能够分析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在动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认识到学习行为的积极意义,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学习,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先天性行为?在动物身上有哪些具体的体现?先天性行为的特点是什么?什么是学习行为?你能列举出具体的案例吗?学习行为给动物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你能说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吗?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进行了思考,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区别,总结了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这样,笔者通过带领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生物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抽出实践的新芽——培养学生探索体验的参与兴趣
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生物课堂,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可以借助实践这一教学方式来实现,通过为学生抽出实践的新芽来培养学生探索实践的参与兴趣。部分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时,对自身缺乏信心,不能利用学到的知识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探索的乐趣。
例如,在学习“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时,笔者为了使学生掌握我国绿色生态工程的主要信息,正视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热爱,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实践,让学生与小伙伴合作,对我国的绿色生态工程知识进行调查和学习,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关于绿色生态工程的信息。学生分组后,与小伙伴一起,对绿色生态工程的内容进行了总结,找出了绿色生态工程具体实施的案例,对绿色生态工程使用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理解了绿色生态工程开展的意义。学生在合作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营造了一个开放、多边的学习环境,加深了对环境的保护认识。这样, 笔者通过组织学生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生物知识进行学习,让学生产生了参与探索体验的兴趣。
总之,本文通过为学生抽出生活的新芽、抽出问题的新芽、抽出实践的新芽,培养了学生探索生活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索问题的参与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索体验的参与兴趣。
参考文献:
[1]李兰杰.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83.
[2]张海锋. 试论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C].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