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技术是小学阶段的主要组成科目,而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初始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积极的提升对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视力度,并用心探索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有效对策,全面的激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能动性,从而为学生信息综合素养的培养助力。本文将就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进行探索。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索
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有了明显的变化,还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积极的钻研新课程标准的实质内涵,全面的把握有效教学的突破方向,并进一步的激发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活力,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从而真正的借助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助力。
一、引入竞争机制
小学生往往喜欢表现自我,且具有较强的荣誉感,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理解小学生的这种基本认知特点,合理的引入竞争机制,以全面的唤醒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活力,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助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上网查资料》小节内容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引入竞争机制。首先,信息技术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人数选择出若干个小组长,并让学生自主选择组长进行结组,同时教师还要结合教材为学生设计相应的任务,如让每个小组运用互联网查找关于“长城”的资料,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其次,信息技术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分别说出本组是如何获取资料的,具体的步骤有哪些,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思路最为清晰、所查找的资料最为精准,给予学生有效的评分,选择出获胜的小组,从而让学生在竞赛中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活力。最后,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分点对“关键字”的概念、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等基础性的内容进行强化讲解,并采用随机性提问的形式引导每个小组积极的参与到对问题的解决中来,同时还要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在竞争中让学生更为高效的学习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内容,全面的提升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能。
二、强化课堂互动
小学生年龄较小,往往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且没有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需要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强化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来全面的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效果,助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能的全面提高。一方面,需要信息技术教师积极的设计符合教学实际的互动体系。例如,在发言之前要首先取得信息技术教师的同意,发言中要积极主动,语言洪亮,主题突出,并做到认真聆听,在互动结束后要认真的进行总结,并将重要的内容做好笔记,此外,信息技术教师还要积极的将课堂的互动纳入到对小学生的整体学习评价之中,继而让科学的互动体系激发学生在课堂的互动热情和互动活力,有效的提升课堂互动的效能,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优选教学方法,积极的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例如,在学习《查看与整理文件》小节内容时,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借助问题教学法开展教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设计相应的问题,像如何查看文件?如何查看文件夹?文件的类型有哪些?如何进行文件整理?等等,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对这些具有概括性的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将具体的答案进行整理。之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通过乱序提问来和学生进行互动,并在互动中善于追问和启发,将学生的学习思路逐步引向纵深,从而有效的强化课堂互动,进一步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的总体教学效能。
三、开展灵活复习
小学生学习知识速度相对较快,但也容易产生回生的现象,还需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灵活性的课堂复习,并全面的提升复习的效能和质量,通过高质量的课堂复习来巩固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果,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从而助力教学效能的提升。例如,在学习了《QQ即时交流》小节内容时,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该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申请QQ号、启动QQ软件、添加QQ好友、与好友进行文字谈话、使用QQ收发文件等,进行全面化的梳理和归纳,并按照这些内容之间的关联合理的制作成相应的逻辑大纲图和思维导图,为学生梳理知识结构组成,让学生清晰的掌握该节课的知识内容组成,并将具体的理论内容讲解制作成PPT课件,让学生进行自主复习,还可以将技能操作讲解制作成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进行在线学习,从而有效的强化学生对该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认知。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科目,对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计算机综合素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强化课堂互动、开展灵活复习,有效的激发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的构建高质量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从而助力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韦彦杰.浅析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4):168.
[2]张晓燕.评价分析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有效性教学[J].当代教研论丛,2018(1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