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在农村老家的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都应给予留守儿童关注和指导。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提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辅导策略,希望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积极的帮助。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即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在最需要家长陪伴的年纪,因为得不到家长的爱护和关注,他们被迫成为一群特殊的人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多,也就有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也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研究证明,人的性格和行为大多是在少年时期形成的,而儿童在最需要成人指导的时期得不到家人的指引,他们的心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为此,农村教师和学生家长都应给予留守儿童间指导和关爱,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本应得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以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习惯,但是长期的留守状态,却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让他们成为心理发展问题众多的人。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显著问题有哪些呢?
1.认知偏差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本身处在对外界事物探索的阶段,在一些无法判断的认知里,他们需要在成人的帮助下产生正确的指引。但是在他们最需要成人帮助的时候却得不到成人的指导,所以他们的行为往往出现一定的偏差。体现为,当他们出现错误的时候,他们就把罪过迁移到父母身上;在课堂不被教师叫到回答问题他们就认为教师看不起自己;同学不与自己玩,他们就认为自己的人缘不好,所以就对其他同学有一定的敌意。在错误的认知下,部分留守儿童无法与他人正常交流,甚至将自己的心封闭起来,造成他们的综合能力越来越差。
2.情绪消极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即祖辈监护、父亲或母亲监护、亲戚或邻居监护、哥哥或姐姐监护。在不全面的环境下成长,这些留守儿童得到的支持也是片面的。他们在与人交往中往往比较敏感,情节严重者会产生消极与抑郁等心理。这种消极心理随着父母远离的时间越久,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越突出。在长久的留守状态中,一些儿童在遇到人生困难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极大的自卑感和自我抛弃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行为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较大,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在长期得不到父母的教育与指导下,他们自认为父母都不关心他们,其他人也不会给予他们关心和爱护,所以即便其他长辈或教师管教他们,他们往往不聆听和遵守,表现为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与教师唱反调等。由于缺乏亲情关注,导致他们的性格多变,不帮助他人,不关心他人的难处,也不理解他人。冷漠的性格导致他们在有困难的时候也不会得到他人的帮助,所以,他们的行为古怪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4.人际关系紧张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研究指出,早期没有形成依恋关系的儿童缺乏对人的基本信任,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在长期留守的生活状态下,农村留守儿童在需要父母的时候,他们求之不得,最后导致他们的心理失落,让他们在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觉得自己缺失的东西太多。在人际交往方面,很多儿童出现退缩与消极的情绪。一些留守儿童处于保护自我的心理,他们常常不允许他人靠近自己,一旦有人靠近自己,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攻击心理。比如,女孩常常不与任何同学说话,男生常常主动攻击他人。
这种被动的交际观下,农村留守儿童很难交到真心的朋友,人际关系不好。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辅导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存在的各种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影响到了儿童的交际能力和心智发展。为此,学校和家长都要认识到儿童成长对成人的期待,双方都应给予留守儿童指导,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1.学校建立成长袋并给予心理指导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影响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学校要首先给予留守儿童极大的关注,学校教师应从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出发,采用留守儿童成长袋的形式,对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和与谁生活在一起进行深入的了解。学校要建立家访和家校交流会制度,家访的工作主要由任课教师深入到留守儿童的家庭,了解留守儿童在放学之后的生活方式,平时的学习习惯等,学校一边了解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一边做好记录,便于后期给予留守儿童指导。此外,学校还要定期邀请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参加家校交流会议,针对留守儿童经常存在的成长问题给予监护人指导,让他们懂得儿童的心理问题,一旦认识到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监护人要养成认真指导的态度,让留守儿童及时得到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指导,让他们减少对不良行为的偏倚倾向,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同时,学校还应当给予留守儿童心理指导,让留守儿童在专业的心理辅导下产生积的心理。学校应为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甚至可以设立心理导航站,鼓励留守儿童将自己的心声说出来与老师分享。心理教师在给予留守儿童指导时,应指导留守儿童树立积极阳光的心态,如果遇到一些不好的因素时,可以试着试着将心态放平,并用勇敢自立的心态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教师要指导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他人的举动,不因他人的举动而影响自己的心情,见到他人有困难时要主动给予他人帮助,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帮助和支持,从而收获友情。
2.家庭应当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和指导
父母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只有得到家长的较多关爱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才会更加健康。家长要从多个方面给予儿童关爱和支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父母要尽量减少双方均外出打工的比例,农村的整体经济发展相比城市要落后,让儿童的父母双方都陪在身边似乎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陪在孩子身边,让孩子体会到家人的真正关心。另一方面,父母要在不管多忙的情况下都要加强与孩子的互动,即便见面较为困难,父母也要用视频电话的形式与孩子多互动,多聆听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多关心孩子的近况,多听孩子说说校园内发生的事情,让孩子体会到即便不在父母身边依然可以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尽可能让孩子体验亲情归属和父母的关爱,及时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父母还可以将自己工作中的事情讲给孩子听,让他们懂得父母生活的不易,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对家庭的付出,从而培养留守儿童的责任心和感恩之心,引导他们对生活树立积极的心态。家长给予孩子的爱和关心迟早就会以更好的状态呈现在孩子身上,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成为一个庞大的主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他们将来对祖国的贡献程度。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教师及学生家长都应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和指导,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和人生观,让他们看到人生的美好,让他们学会交往、学会感恩、学会分享与互动,在积极的人生态度下,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将不再是难题。关注留守儿童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依然需要教师和家长继续做出更多的努力,相信,在双方的努力下,留守儿童的成长也会有春天。
参考文献:
[1]刘静.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9(04):157-159.
[2]樊军德.农村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修正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7(1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