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改理念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深入和推动,教师们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新课改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特别是在九年级复习的关键阶段,学生能否在即将来临的中考上取得良好的成绩,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还与初中教师运用的复习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有效有关。本文结合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教学的现状,从“明确重点”、“协同合作”、“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出发,展开对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复习教学策略有效性的分析与讨论,以供各方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教学;专业技能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中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关键的指导性作用。因此,初中教师在开展九年级复习教学工作时,不仅要重视九年级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关注中学生能否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学生将来终身事业的全面发展做铺垫。
一、夯实基础,明确重点
在中考考试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考试内容虽然不是十分复杂,但是其包含的知识点是非常繁多的。如何使中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运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综合能力,一直都是中学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做好对道德与法治知识全面化、框架化以及系统化的梳理工作,保证学生夯实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基础知识点;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道德与法治疑难重点知识的攻克,教师不仅需要积极、及时地疏导学生学习压力,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活动,以方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突破学习瓶颈,提升课堂复习教学效率。
例如,在复习《和谐与梦想》这一专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画出此专题的思维导图,再通过思维导图中“中华一家亲”,“中国人,中国梦”这两个知识点,延展开对其它基础知识和疑难重点:1.如何认识、实现中国梦?2.“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是什么?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什么?4.党在新时代的指导思想有哪些?5.为什么说奋斗成就美丽人生?
二、互动教学,合作共赢
新课改核心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时应以学生为本。因此初中教师在复习教学时既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和发言空间;还要在复习教学过程中多创设一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通机会,以使学生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繁重的道德与法治复习任务中,提升教学成果的进度,实现师生合作共赢的局面。
例如,在进行《民主与法治》这一课的重点复习教学和反思时,教师可以将“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要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和“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道德的教化作用,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这两个主题作为辩论题目,让学生自行分成两组进行辩论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到画龙点睛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以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赛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一起探究比赛过程中一些存在争议的问题,以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三、探究规律,持续发展
随着高考文理科目考试形式的改革,中考道德与法治考试内容也在向着“广、宽、综”发展。它不仅包含课本教材上的内容,还有可能涉及到中学生对于当下一些时事道德与法治新闻的看法和感受。从根本上来说,它考察的主要是中学生对于所学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究思维能力,以及其自身的道德与法治思想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开展复习教学工作时,一方面,教师要因材施教,增长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教师还应通过将社会生活中的时事和热点与道德与法治内涵结合起来,来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人格心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真正意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例如,在复习《走向未来的少年》这一单元时,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导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这类的时政新闻,来训练学生在课本之外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增加学生知识积累的宽度和广度。另一方面,教师还可运用时事热点新闻中的正确价值观,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在产生共鸣的同时,能够深刻理解学好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促进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而使其在未来更远的成长道路中能够保持本心,追求真理,并在承担着为祖国、为人民的社会责任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综上所述,在当今新课标的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构建与时俱进的先进教学观念,避免因急于求成,使学生在考前的阶段出现不良情绪,影响其真正学习水平的发挥。因此,在组织初中道德与法治复习教学时,教师既应遵循道德与法治复习教学的内在规律,符合初中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又要大胆创新,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能够在真正学到书本内容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三观,让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求取新知。
参考文献:
[1]叶平.以不变应万变——谈谈思维导图在初中政治复习课中的应用[J].亚太教育,2015(24):66-67.
[2]顾小红.重基础,促提高——中考政治复习方法与策略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02):147+253.
作者简介:吴新阳,男,1964年,籍贯:皖、庐江,单位:庐江县郭河初级中学,职称:中一,研究方向: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