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时期给居所取名“稼轩”,自号“稼轩居士”。宋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出生于山东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南宋“豪放派”爱国词人、民族英雄,有“词中之龙”之称。他与苏东坡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现存词作六百余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天生一副英雄相貌,是典型的山东大汉。高大威猛,红颊青眼,目光炯炯有神,精神健壮如虎。在烽火连天的抗金战场上,辛弃疾横刀跃马,叱咤风云;永不妥协、不甘平庸的英雄本色是辛弃疾的心灵底色——他是一位民族英雄! 在风起云涌的南宋词坛上,辛弃疾慷慨悲歌,振聋发聩;“镗鞳铿鍧”、“横竖烂漫”是辛弃疾的“稼轩词心”——他是一位词坛盟主!
他是一把倚天巨剑,被爱国的烈焰铸烧;他是一支如椽巨笔,把历史的词章抒写!他完美地将文韬与武略集于一身,令后世无数文人与英豪仰望!
一.辛弃疾豪雄悲郁的“英雄语”
词在苏东坡以前,以婉约为宗。东坡别立豪放一派,表现出词的新的风格。苏东坡以“大江东去”的超旷冲破了“词为艳科”的樊篱,以旷达的胸襟和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辛弃疾以“镗鞳铿鍧”的豪雄与百年前的苏东坡遥相呼应,形成了震铄古今的“苏辛词派”,以炽烈的感情和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悲壮。《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辛词这一风格的经典之作。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词的上阕由词人醉里看剑、壮志难酬的情景,描写词人梦境里军队壮盛的战前场面。开篇“醉里挑灯看剑”突兀而起,刻画出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剑”是英雄立功沙场的武器,此时“醉里挑灯”这一“看”,蕴涵着深沉而丰富的慨叹。“梦回吹角连营”平接一句,醉中入梦,梦醒犹觉连营号角声声在耳。“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紧承“吹角连营”回忆梦中情景,描写奏乐啖肉的军营生活,有力地烘托出一种豪迈热烈的气氛。结句“沙场秋点兵”重笔点化,写得肃穆威严,展现出一个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雄壮场面。
词的下阕紧承上阕描绘战事盛况并回到现实,慨叹年事已老、报国无门。“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克敌制胜的画面——敌人纷纷落马逃窜,残兵败将狼狈溃退,霎时间战斗结束,凯歌高奏,旌旗招展。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然而以上所写不过是词人孜孜以求的理想抱负而已。词人从梦中醒来,跌回残酷的现实,沉痛地慨叹道“可怜白发生”。白发已生,而收复失地的理想成为泡影,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谁可怜他呢?于是,辛弃疾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这首“壮词”,气势恢宏,慷慨激昂,抒发了词人渴望抗金杀敌,收复失地,建功立业,却又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怀。从结构上看,本词构思奇特,结构奇变,它打破一般填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传统写法,除首两句写现实外,中间全写梦境,过片不变。梦境写得雄壮,现实写得凄凉;梦境写得酣畅淋漓,将爱国之心、忠君之念以及自己的豪情壮志推向极致,结句猛然跌落,在梦境与现实的强烈对照中,宣泄了壮志难酬的一腔悲愤。这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但是辛弃疾运用这样的艺术手法,绝非故意卖弄技巧、追求新奇、哗众取宠,而是密切地结合了他的生命体验,心头百感喷薄而出,便自然打破了形式上的常规,这决不是一般只讲求文学形式的词人所能做到的,这也是本词成为千古佳作的重要原因。
辛弃疾一生“三仕三已”,基本上是在无所遇合的境遇里悲愤地度过的。
所以,辛弃疾的生命里始终萦绕着一种进取与压抑、追求与愤慨的矛盾,呈现出生命的崇高力量和无言的悲剧色彩。辛弃疾的生命情怀里充溢着激荡难平的悲愤、沉重不堪的压抑、斗志昂扬的激情,交织成为一支跌宕起伏、饱满生动的英雄进行曲!
二.辛弃疾秾纤清新的“闲适语”
辛弃疾自42岁因被弹劾罢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的农村,这一时期,辛弃疾开拓了农村词的新境界,秾纤清新,生机盎然。
鹧鸪天·代人赋
南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读辛弃疾的这首词,你会感受到一股乡间清新的春风扑面而来。这首词题为“代人赋”,实际上是借为农家代赋,表达词人对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诗人对乡村景观的情感和传统的山水田园诗意有很明显的不同——他既不是纯然的游山玩水,也不是简单的欣赏风景,而是用一种愉悦闲适的心情去观察农事和农时的种种现象,从而去体味山水田园之美——桑树刚刚抽芽,蚕卵开始孵化,黄犊在平坡上欢快地吃着野草,暮鸦在夕阳下点缀着寒林。山路远近横斜,酒家青旗飘飘,让路人倍感欣喜。那田野溪边的荠菜花一点也不悲风愁雨,一朵接一朵繁盛而畅快地绽放,生命力尤其旺盛。而那城中的桃李却在风雨中哭泣,无所适从。词人借此表达流连乡村风光和厌弃城市生活的思想情感。
细细体味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交融着两种情趣:一是大自然的山水之美,一是人间乡村的田园之美。这里的“田园”是永恒的,客居的,恬静的,是属于词人自己的心灵家园。
三.辛弃疾柔情悱恻的“妩媚语”
古代词人写上元佳节的作品可谓不计其数,但是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堪称佳作中的经典。这首脍炙人口的婉约词虽然出自以豪放著称的“词坛盟主”之手,但是其艺术魅力却毫不逊色于晏殊、柳永等婉约大家的词作。当我们“蓦然回首”,“那人”仍还站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之处,傲对着千年的孤独与冷凄。
青玉案·元夕
南宋·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词的上阕极写元宵之夜的灯火辉煌、车马喧闹、彻夜歌舞的欢乐场面,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迷人的焰火夜景。五彩缤纷的色、悠扬悦耳的声、暗香浮动的味,在浪漫夜月的背景下交相辉映。
词的下阕描写欢赏游玩的仕女盛装丽饰、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她们并非词人所要寻觅的意中人。千百次的寻觅换回千百次的失落,千百次的呼唤换来千百次的无奈。但就在词人心灰意冷、近乎绝望的偶然回首之间,突然看见自己日思夜梦的意中人正站在灯火稀疏之处,朝这边顾盼。辛弃疾把伊人所处的环境与上元佳节的热闹情景形成了对照,把伊人承受的孤寂与游人的欢愉形成了对比,从而塑造了一个自甘寂寞、独立不迁、性情孤介的佳人形象。
辛弃疾以“横竖烂漫”的开放性创作姿态拥抱一切可容纳的事物和一切可使用的技巧,“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豪雄悲郁、秾纤清新、柔情悱恻,无不兼收并蓄。辛词成功地将矛盾和对立的两种作词风格高度地融为一体,悲壮激昂中有柔情婉约,豪气刚劲中有缠绵刻骨,合乎规范而又极尽自由的艺术境界,使词体真正成为与近体诗歌分庭抗礼的文学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