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漳县巡检镇峡口初级中学位距县城100公里,西南与宜昌市远安县交界,西北与襄阳市保康县接壤,是一所小规模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先后成为湖北省“教育云规模化学科应用支持服务模式研究”项目实验学校,襄阳市“名校网络课堂”项目学校,南漳县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南漳县课改先进学校;2019年春荣获湖北省“最美校园书屋”光荣称号,连续15年保持全县初中教学十强单位。近年来,学校把数字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校园数字化、质量最优化、管理规范化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了师生成长,学校发展拔节。
一、建设投入到位, 硬件有保障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数字校园的基础。学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目标,以建设校园网络、终端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切合实际的建设特色基础设施,做到了硬件设施领先全县乃至全市山区中小学。
一是力求“网”行天下。100M光纤网络接入县教育局城域网,另架设一条200M光纤网络接入互联网。校园网络出口设备支持千兆带宽的爱快软路由器,支持多线负载、智能流控、防火墙、日志记录和查询等智能功能。采用两层架构(核心层、接入层)建设校园网络。校园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做到了教学、活动和办公场所全覆盖,确保师生方便快捷的使用各种终端。二是把握“机”遇不少。8个班级配备有7台短焦投影交互式电子白板和1台希沃触摸一体机,2015年投资15万元建设多媒体网络直播教室一间,教师用办公、备课电脑46台,其中台式电脑41台,笔记本电脑5台,师机比为1:1.25。建有50+1式微机室一间,45位电子阅览室一件,生机比为3.6:1。2018年投资45万元建成全县少有的校园书吧。各处室配备办公电脑、打印机等设备。三是做到“眼”观六路。校园安全监控接入网络,全天候对校园进行视频监控,一键报警系统与公安局治安网络无缝对接,能及时处理各种突发安全事故。学校依托校园书吧特色项目建设,配套有45台平板电脑和2台室外触摸式电子阅读查询一体机,方便师生浏览图书,上网查询优质教育资源。
二、机制创新到位,应用有载体
做为乡村学校,无论是办学水平还是师资力量,都有一些短板,为缩小差距,实现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功不可没。
一是“有借有还”,资源共享。每位老师都能够依托国家、省、市三级优质教育资源库,熟练浏览优质教育资源,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融合创新,制作出自己的教育教学资源,并上传到襄阳教育云空间,实现云端长存共享。二是“有声有影”,共享课堂。学校依托网络直播课堂平台,与南漳教育信息网对接,每月发布网络直播课4节,并将直播信息发布到校内各种信息群,邀请专家、老师、家长观看。一年来,学校网络直播课堂资源达到28节次,浏览量位居全县第一。三是“有情有爱”,家校互通。学校自2016年10月开通企业微信,搭建家校互通平台。该平台建有班级群、教师群和全员群,由学校信息中心监管。平台除了发布学校的通知公告,作为家长和老师交流平台外,还向家长推荐家庭教育经验,将家长学校的功能迁移到网上,实现了信息技术和教育管理的融合运用,受到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组织领导到位,发展有推手
为确保学校信息化建设高效运转,让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学校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一是高屋建瓴,扎班子。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学习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和《湖北省数字化校园示范校建设指南》,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研究适合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二是学思践悟,搭台子。每季度开展一次信息技术素养全员培训。培训的内容有电脑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各级教育云平台的教育资源应用及分享资源培训、课件制作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培训等。培训后,通过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形式,将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把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纳入学校常规检查。三是开仓放粮,饱肚子。结合寄宿制学校特点,每周三、周五、周日下午,开展网络安全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健康上网。开放学校微机室、校园书吧各种终端,让学生能够自由畅游网络,浏览电子图书、查询各种优质教育资源,了解国内外大事要事。
四、资源开发到位,学习有内容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建设是学校信息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为确保有资源可用,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一是自建图书资源库。学校书吧电子图书和期刊达到20万册,并接入县电教站建设的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系统,资源能在多种终端上顺畅浏览、下载和播放。二是开设校本课程。依托国家、省、市教育资源平台的优质教育资源辅助开设“心理健康”、“生命安全”、“读书”、“书法”、“影视教育”等校本课程。三是应用各种平台。全校老师均能依托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各种平台学习下载多媒体课件、试题、微课视频等优质资源,结合教学实际,做到融合创新后,运用到教育教学中。
五、效果落实到位,师生有收获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出台后,信息技术的生产力作用越发彰显,为更好发挥这一作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争创“质量强校、山区名校”,我们正蓄势而发,赋能前行。
一是普及电子备课。全面推行电子备课,做到每节课有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资源,并将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资源上传至襄阳教育云空间。二是自选应用手段。针对不同学科特点及任课老师的技能高低,可自主选择平台资源进行融合创新辅助教学。在资源平台选择上,“湖北教育云”、“襄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多多社区平台”、“学习强国每日中小学课堂”等都可自由选用;在备授课软件选择上,“101教育PPT”,“优课班班通授课端”,“希沃备课大师”等都可自由选择。三是保证学习时间。教师每年参与网络教研的总时长不少于24小时;在2018年,全校教师参加的“湖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都达到50学时,成绩优秀。四是开展教学竞赛。所有老师每年能讲授一次校内信息化环境下的公开课,一次依托“网络名校课堂”直播的网络公开课。五是推出应用成果。我校“网络学习空间”典型案例以《利用“小空间”,办出“大学校”》为题,发表在《湖北教育》2019年第7期上;校园书吧在2019年春被省教育厅评为湖北省“最美校园书屋”。
数字校园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我们将以此次评估检查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的学习贯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精神,虚心学习,务求实效,负重前行,努力办好山区孩子“家门口的数字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