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发展性心理”重构校本课程体系的实施与管理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6期   作者:罗典成
[导读] 校本课程的提出和发展为教育事业的改革进步注入了一泉活水
        摘要:校本课程的提出和发展为教育事业的改革进步注入了一泉活水,也同发展性心理学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为了深化校本课程体系的实施和管理,我校从发展性心理学中找准方向,结合学校实际的情况,突出学生的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发展,激活教师教学能量,兼顾师生之间的建议意见,从而期望打造高质量的校本课程结构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育夯实根基。
        关键词:发展性心理学;教育实践;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其重视师生之间的共享决定、共同建构学习经验的教育哲学,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开始试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希望学校和地方可以因地制宜,采取最合适的教育方式,用本土化的教学方法展开个性化教学,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进步。我校是一个省二级达标农村中学,招收的学生是一级达标筛选后的,生源素质普遍不好,传统的课程无法全面推动学生的发展,面对学生自信心不足、基础知识不扎实等情况,我校结合“发展性心理学”探究出一条符合我校师生自身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在践行“平等教育、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之上,深化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为学生的发展谋求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突出学生个性,打造特色校本课程
        发展个性特长,强化学生素质是我校一直以来秉持的理念,也是我校校本课程实施开发的核心观点。农村地区的学校在师资、设备等教育资源上确实无法和一线城市地区的学校匹敌,因地制宜、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无疑是我校可持续办校发展的最佳选择。学校的学生多是经过一级达标筛选后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并不扎实,在心理上多容易产生挫败感,对自己认同度低,常常陷于自我怀疑之中。
        发展性心理学认为,教育要明确价值方向,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充分挖掘学生潜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我校为了让学生的潜能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为学生创设了多种丰富的校本课程,还包括艺术节、体育节、社团队伍、运动队等展示平台,立足学生的个性,扎根现实生活,学校贯彻发展性心理学的理念,为学生谋求尽情展现自身的平台,让学生在学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认准自己发展的方向、参加适合自身的校本课程,不仅强化学生的个性特征,更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多方支持,让学生在学校活动的参与中获得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交往的认知、对情感道德的体悟,从而支撑起学生今后发展的根基。
        二、赋予教师权利,激活校本课程活力
        谁会和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那就是教师。发展性心理学下校本课程的实施和研究核心在于学生的发展,而教师作为最了解学生的人不应该仅仅是授课的媒介,而应该具有更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发展性心理学看来,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引导。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实践中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教师才应该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脚踏讲台,心贴学生,是最直接接触到学生的人,唯有他们才能最大限度上激发起校本课程的活力。


        因此,我校心系学生、尊重教师,赋予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利和责任,让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催促了教师专业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通过教学实践观察到班级中的学生很多都对民俗艺术感兴趣,尤其是对村子里的一些民俗表演和民俗故事如数家珍、耳熟能详,因此教师们建议学校开设民俗艺术课程,让民俗故事和民俗绘画、雕刻走进学生的身边,不仅仅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力,积淀学生的艺术修养,更能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教师的建议,学校给予大力支持,联系文化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展开特色校本课程,为教师树立坚强堡垒,不断给予教师支持和信心,以教师之力激活起校本课程的源源活力。
        三、深化教育改革,助推平等和谐发展
        《大学》曾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学校也不例外,教育改革的意义在于惠及更广泛的学生,在于让更多的学生能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让更多的学生能够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对乡村中的学校而言尤为重要。
        我校一直以来的办校理念就是“平等教育,和谐发展”,教育平等是最基本的平等,校党委和校领导深入贯彻教育平等理念,为学生营造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在发展心理学的指导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顶层设计、层层梳理,通过对现有的课程以及各种传统的项目,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社团活动、学科比赛、综合实践活动、班会课、专题活动等以课程的视角进行重新梳理,把这些活动类课程纳入校本课程体系进行管理,使之课程化、系列化、常态化,以便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言而总之,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件长期摸索的实践,需要学校坚持发展性心理学,坚持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教师的能动性,秉持“平等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切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考量学校的实际情况,扎根地方特色,为学生的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肖万仁.立足素质教育,开展教学实践——基于校园文化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整合[J].亚太教育,2019(10):25.
        [2]李焕有,李梅.校本课程开发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郑州师范教育,2019,8(05):26-30.
        [3]张璇.学校发展性心理咨询中运用积极色彩分析的思考[J].北京教育(德育),2019(Z1):137-139.
       
        备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运用“发展性心育”重构校本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立项批准号:FJJKXB18-4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