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创新能力、理解能力、写作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对学生语文的阅读教学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学生语文阅读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最为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能力;逻辑思维
一、语文阅读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指的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在学生语言理解上,不管对梳理文本脉络还是理解文章中心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生往往在阅读时抓不住文本的中心,更无法深刻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同样,在语言的口头表达和写作中,逻辑不清晰的学生一般词不达意,表达时欠缺条理性,让人听不懂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种现象在学生当中时有发生,但很多老师只一味地通过阅读习题训练试图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忽视学生在逻辑思维能力上的这块短板。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逻辑思维能力被划分到理科的能力上,它跟语文乍看是毫不相干的,但随着学生的成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缺乏会导致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理解、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的不足,影响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关键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习惯与能力。以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为基础,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加以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过程较为缓慢,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耐心与信心。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是体现语文课程价值的必经之路,教师应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改革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个体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创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语文情境和实践,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核心素养的内核就是逻辑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是具有连续性的作用,教师要保持信心与耐心,不要急于求成,以免影响教学质量。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亦对“增强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水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益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一)强化学生的延伸意识,不再单一强调课本。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一心只读圣贤书”,对身边事物漠不关心。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不利于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树立。因此,老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首先 ,老师应鼓励学生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让学生将每天观察、聆听、感受到的身边事写下来.哪怕是简短的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也行。老师应让学生在亲身经历、观摩调查、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去思考。例如 :老师可以在语文课前利用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展开“身边有趣事”点评讨论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在关注事情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社会经验和观点进行探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展开逻辑思维的培训是一项较为复杂和繁琐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老师应不断的创新教育模式,积极的学习和积累前沿性的教育理念,为学生逻辑思维的培训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概括的重点之一就是对事物或者文章内容进行深度把握 ,并用简洁的、层次清晰的语言揭示事物的本质。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中通过阅读的方式加强思辨能力培养是整个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一方面具备了基础的思辨能力,能够就简单问题进行哲学式客观评价,因此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辨空间,例如在教学时,有些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十分丰富,但学生在通读这篇课文之后 ,对课文要表达的情感并不十分清楚 ,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作者描述了哪些事情,根据内容给出观点,让学生进行选择,认为哪些观点更合理,而这些观点提出的依据是什么,这些都需要教师给予一定提醒和帮助。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快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学会客观而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是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三)结合写作教学,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能够透彻分析理解文本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自我表达中理清逻辑性。语言表达分两种,“说”和“写”,这两种都是语文的基本素养。在小学低年段,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说话。学生从牙牙学语到流畅表达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学生有一定的想法就立即说出来,在幼儿阶段教师可以称赞学生很有想法。但到了小学阶段,如果学生只能表达只言片语,那么长时间下来,学生的思维就会混乱,很难详细地表达心中所想,有时甚至词不达意。能够流利、清晰地说出一件事情是低年段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重点。在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时,应习惯让学生“三思而后言”,让学生先在心中列好自己想要讲述的事或表达的观点,支持观点的理由,然后选择表达的逻辑顺序,最后再清晰地说出来。这样学生的表达就会变得有条理,长期的训练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冷静地分析、清楚地表达。
在写作教学中,列提纲或者写思维导图是一种效果较佳的训练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在指导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审题,然后在脑海构思作文的结构、编排,最后列出思维导图,在拥有骨架的基础之上添加新的枝叶,理清枝叶与树干之间的关系,在思维导图上简单明了地展现写作过程。这时,学生作文的层次感和逻辑性就会更加明显。在教学实践中,对比了没有画思维导图和画了思维导图的学生,没有画思维导图就写作的学生,大约有一半会出现思维混乱,文章主线不清晰,甚至在习作过程中跑题的情况,“二十年后的家乡”在不知不觉中会把“二十年前的家乡”的描写部分具体化。而那些有画思维导图的学生,几乎都能完整、清楚地描述事件。同时,文章会因叙事完整、层次感鲜明、详略得当而变得更加丰满圆润。因此,在习作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必要。 当然,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更需要一股长流水,作为老师,要时刻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与时俱进,保证自身的专业素质过硬。只有老师的逻辑思维长期保持清晰,谈吐表达具有条理性,才能不断引导学生,促进其健康发展。
总之,阅读教学并不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教学的各种训练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开拓思维,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志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7,(21):51.
[2]阮洪涛.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J].新课程学习.2012 年 0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