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教育发展迅速,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困难不断出现。研究小学生科学学习困难的特点、成因及对策也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的课题。所谓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困难,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小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应学校教育的条件,最终导致“学业不良”。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在科学课程上的不稳定性,例如情绪,意志,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学习困难。他们中的一些人对科学失去了信心或厌倦了它。当然这些困难在学业上是暂时的,在一定的补救教育条件下是可以得到改变的。
关键词:小学科学;新课程学习;困难;认知因素分析
引言
科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同时科学也是一门注重实践操作的自然科学。而实验教学则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科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掌握与运用,还能够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教育实施价值毋庸置疑。因此,实验教学势在必行。本文从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利用实验设置疑问、设计相关游戏环节、利用课外延伸实验和构建的多元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出发,系统地分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和基本策略。
1从多层面解读科学教学的低效性
1、准备工作很随意。课前准备工作,直接影响教学效率。把部分学校其他教师兼职科学课程,少数学校配有专职科学教师,但工作量很大。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屈解读教材,深入研究学生,导致教学目标、学情、材料准备、活动环节等方面存在瑕疵,因此,教学质量就不能得到保障。缺少活动材料,要求学生准备相应的材料,但结果与教师的预期相差太远。2、缺失引导作用。探究活动注重的过程,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而有的教师只求“量”不求“质”,不注重探究活动“精”,大部分时间让学生动手,不引导其深入探究,教师没起到引导作用,探究过程在学生随心所欲动手活动中进行。学生在探究过程此起彼伏,教师对学生的有些行为不予制止,教师完全置身事外。这样的探究活动有违探究活动的初衷,教师缺失其引导作用。3、合作探究效率低。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主要方式之一。但有的教师只关注学习方式,并没有发挥出群体的真正作用。有的教师组织的合作探究,从形式上看学生活动积极,实质上没有广度、深度。教师让学生讨论时,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只是发表自身的看法,并没有深入分析、探究;在组员交流过程中,也有“一言堂”现象,组员不发表意见,一般听小组长或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发言。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2小学科学新课程学习优化
2.1激发好奇心,培养对学习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生对科学课程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丰富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情感,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一旦对一个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调动大脑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好奇心,设置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求知欲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学习中处于好奇、新鲜、猜想和疑问中。教师设置的课题对学生有吸引力,就可以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思考的活动中去。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磁铁》这章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个磁铁和几根小铁钉,将小铁钉放在讲桌上,把磁铁靠近小铁钉,然后将小铁钉吸起来。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纷纷进行实践,通过上述的案例,教师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学习的态度,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到科学知识,并且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掌握科学知识的目的,提高了教学成效。
2.2科学实验的设计需要融入趣味性
寓教于乐是现代小学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体现,它也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而实验教学的内容是直接影响学生兴趣和热情的重要因素。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在教材和课本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精心设计实验内容,使实验内容更具趣味性和探究性,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并使其转化为学生展开实验探究的内在驱动力,让学生主动地展开实验操作与探究。例如,“观察和记录身边的材料”这部分知识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身边物品不同的材料及其特性。从趣味性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实验内容:第一,让学生对周围的物品进行观察,每人至少观察5件以上,并做好记录;第二,待学生观察、统计好后,让学生描述观察心得。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对各种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为后面的材料学习奠定了基础。这样趣味性的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进行实验观察时更加细心、有耐心,这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2.3利用趣味教学法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的身心放松。因此,教师应将过于严肃的语言变得风趣幽默,并掌握好度。利用好多媒体网络信心技术辅助教学,通过PPT、视频、图片、音乐等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的学习到知识并加深认识与理解,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适当的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性、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的质量。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科学课探究内容留有思考让问题或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延伸,引导学生用课上获得的探究方法与能力,继续在生活中开展观察研究活动,让科学探究形成一种习惯,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2.4利用实验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问题往往是思考产生和进行的开始,也是学生活跃思维的动力,所以教师利用实验设置提问能够有效指引学生探寻实验反应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因此,小学科学教师一方面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使其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和疑问,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疑问中深化对实验的理解、掌握;另一方面需要根据实验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小学生的认知习惯、思维模式等进行问题的设置,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研究,并选择合适的时机向学生提问,使学生综合利用各个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节内容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的知识原理,以及学生的思维、视角、生活体验等找到提出问题的切入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首先,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四杯不同温度的水,标号分别为A(冰水)、B(常温水)、C(温水)、D(50℃热水),选择50℃热水可以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安全,防止学生烫伤,同时50℃的热水更便于学生感受热水与冷水的差别。其次,笔者再让学生尝试将左手手指和右手手指分别放入A杯和D杯,比较它们的冷热。在学生尝试结束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用手指接触两个杯子后,大家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闭上眼睛触摸两个杯子中的水,大家能够感受出两个杯子中的水哪个是热的,哪个是凉的吗?随着笔者的提问,学生进行思考、探究,最终完成实验,找到答案。这种利用实验设置疑问,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科学课程之一,其地位不容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要立足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自主投身于科学实验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张道初.构建核心素养下科学探究的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9(33):61.
[2]李刚.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展策略[J].中国教师,2018(S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