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小组合作模式的探究李忠美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李忠美
[导读] 语文是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促进他们人格品质的健全发展。当前时代是信息化时代,在课程改革背景下随着先进教育理念的广泛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备受青睐,科学使用小组合作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也能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引言
        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选择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主题,进行合作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适应合作学习的氛围,高效完成合作学习中的任务。高效创新的合作学习不仅能够传递丰富的语文知识,而且能够让学生享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和收获,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有助于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才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参与度,培养良好的合作态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可以在合作、交流以及分享的过程中丰富认知、积累经验,更有助于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全面提升学习动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够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该如何有效地展开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一、合作学习的应用必要性
        合作学习的应用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具体内容: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过于书面化,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由于应用不多,所以造成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而且可以很好地解决大班授课,难以组织一些活动的困难。合作学习可以在大班中进行使用,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同时进行学习的任务,这种方式也是目前有效地解决实际班额过大所造成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的良好对策。而且分析合作学习的特点,结合合作学习在各学科教学中所应用的实际案例,我们也越来越有信心将这种方式引入到小学语文的学习中。这种方式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与人交流合作,解决矛盾等能力的发展,因此,是当前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一种非常有效的、具备多种优势的方法。
        二、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小组合作模式的策略
        2.1科学进行小组的划分,合理进行学生座位的摆放
        合作小组的划分是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划分,进行学习小组的合理规划,才能极大的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方面进行细致的了解,并依据“组内互补,组间平行”的原则将学生分为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使学生能在小组内实现先进带后进,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学习效果。另外,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的座位进行合理的排列,可以采用圆形、“田字形”“T字形”等的座位模式,便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集体讨论活动的开展。


        2.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有效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在小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是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进行参与的。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细致的观察每个学生自主学习和每个小组合作交流的情况,当学生或小组遇到学习困难,使合作学习无法进行时,教师就应给予及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拓展,从而顺利的进行学习障碍的攻克,实现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2.3营造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热情
        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起到应有的作用,教师需要营造有效的教学情境。有效的教学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从而保证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要想在教学中营造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例如,在学习《大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播放多媒体视频,从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大兴安岭有基础的认识。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后,就能顺利地实施小组学习模式。其次,结合日常生活营造教学情境。日常生活是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要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和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其明白文章包含的情感和主题。教师通过营造有效的生活情境,能够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2.4通过课后习题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安排课后习题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课后习题练习提升自身的语文技能。同时,很多小学生在教学结束后,仍然会对一些内容无法完全掌握,因此借助课后习题,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新的理解。甚至部分学生能够从课后习题中总结出新的问题,从而深入探究文章内容的本质,这符合“素质教育”下对学生的新要求。
例如,在讲解完《燕子》一文后,我安排了课后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燕子》课后习题中有这样一问:“文章中‘唧’字的运用有什么效果?”学生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对《燕子》整篇文章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唧”字出现的段落,通过研究,学生能够对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和修辞表达产生新的认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积极作用。此外,通过精读《燕子》一文,学生会更加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推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因此,教师在安排课后习题作业时,要进行适当取舍,并不是所有的课后习题都要求学生去完成,课后习题要有针对性。只有完成具有探究意义的课后习题,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尽量减少无意义的抄写类作业。
        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其以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罗婷.试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华少年,2016(27):85-86.
        [2]张庆红.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应用探究[J].语文学刊,2015(23):163-164.
        [3] 袁昌仁.教师主动教学"理论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特征 [J].辽宁教育. 2020(09):153-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