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范洁莹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范洁莹
[导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过程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语文学科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在情感教育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以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在教学中既突出知识与能力,也要体现情感教育与关怀,努力做一名儿童心灵的守护者。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教育 守护者
        现代教育,不仅仅是传承知识,也不仅仅局限于在传承知识的同时进行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更需要在每个教师的课堂教育中守护儿童的心灵,让儿童在接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到教育和成长的快乐,感受教育和学习的美好,而不仅仅是枯燥和无味的被动学习。而小学语文教育就不仅仅是呆板地完成听说读写的知识学习功能,还应在听说读写过程中,渗透情感教育,做儿童心灵的守护者。
         一、小学语文教育要采用一种随意教育方式
         语文,作为一种文字符号,以传递人们的交流思想为己任。畅所欲言则表明语文作为一种文字符号交流的自由度,可随心所欲,心到之处,即有语文存在。“无心插柳柳成荫”,并非指人们没有某种愿望而达到了这一愿望,而是人们潜意识里或者由于人们在干其它事的时候潜移默化地达到了这一目的。这里,其关键因素在于心到,只不过人们没有察觉而已。学习语文,不妨来学学“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潜移默化的状态。只要我们在平时的过程中把握好语文的听、说、读、写,尤其是阅读这一关键环节,应该没有问题。
         巴金曾说“无技巧是艺术的最高境界。”生活源泉,是作家通过生活体,再在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因此,学习语文只要能做到心到,能用心、用情,身临其境地去体会作者自由奔放的感情就行。只要我们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回归自然的心境去体会语文。
         不论是教学,还是学习,都应该在平和的心态下靠近作者的心,在自然随和中领悟作品的意境之美。只有这样,才能体会语文之趣,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潜移默化教育的效果,才能让学生在随意中、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又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教育要传承故事教育
         儿童的世界是故事的世界。没有哪一个儿童不喜欢故事,没有哪一个儿童会拒绝故事。故事,成了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心灵依托。从小学语文课本的选择来看,我们就不难发现这样的课题,《狼来了》、《狐假虎威》、《乌鸦找水喝》、《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无一不是通过故事来承载语文文本教育的使命,完成思想传承的任务。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就要学会给学生讲故事这一重要的教育手段。

这样的故事,有书本上的故事、有和书本内容相关的故事、有历史故事、有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也有新进发生的时事故事等,这些故事都可以成为教师上课时根据课文内容和要求,讲述给学生听,学生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激活课堂、增强课堂的愉悦性,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孩子通过故事道理让学生顿悟,易于接受老师要告诉孩子们的道理,从而让孩子们心灵受到熏陶、受到震撼,起到教育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育要承载理想教育
         教育,需要播种梦想,才能放飞希望;学习,需要点燃自己心中读书学习的欲望、点燃自己人生梦想的种子,才能激发自己不断前进,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教育就是要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培养孩子梦想在种子,只有播种梦想,才能放飞希望,才能展翅飞翔。学习,播种梦想,才能放飞希望;学习,播种种子,才能收获人生。
         心有多广路就有多宽。只有从小在孩子们的心中播种梦想的种子,他们才能够飞得更高,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从教以来,我一直注重研究学习方法,注重理想教育的最根本原因。因为,只有给予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引导,学生才能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得轻松;只有播种梦想的种子,才能飞得更高。
         一个人,如果自己都看不到希望,就会处于绝望,于是在行动上采取妥协、甚至放弃进取。作为一个小学生,人生还没有起步,仅仅因为某些地方的知识没有搞懂,就放弃努力,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完全处于一种“瘫痪”状态,这样的人生是非常可怕的。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利用语文文本教材,适时进行一些理想教育,穿插一些名人故事,利用名人伟大理想来引导孩子们的成长,让他们的动力就像太阳能一样永不枯竭,从而在自己人生的旅途中不停地奔跑。
         四、小学语文教育要容纳生命教育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需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需要珍惜别人的生命,让生命不愧于人生。从古至今,教育都提倡勇于救人、见义勇为,但是,现代社会,我们不仅要提倡见义勇为,更要见义智为,提倡在见义勇为的同时要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否则,就不是一种成功的救人方式,而是一种“自杀”行为。比如,我们在讲到“司马光砸缸”等类似的见义勇为故事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样的智慧之举,更要让学生意识到司马光这种做法对自身生命潜在的安全感。于是,教师自然引出当前社会中一些救人现象,可以举一些成功,也可以举一些失败的,其中做法。
         教师要告诉孩子们不仅要有救人的品质,更要拥有救人的本领,及时引导学生培养和训练各种本领,以及当遇到这样情况的时候应如何采取什么样的方法。
         这些教育方式,表面看很复杂,其实在课堂上就是几分钟的功夫,教师就在教授语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实施教育,对孩子心灵进行洗涤,守护孩子的心灵。这些教育都是一种随意的教育方式,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关键在于教师要具有这样的教育意识,才能在日常教育中做到这样的渗透,从而守护好孩子的心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