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叶永娥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叶永娥
[导读] 本文先分析出通过结合教材,挖掘数学文化、创设文化情境
        【摘要】本文先分析出通过结合教材,挖掘数学文化、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数学名人,丰富数学文化三种途径。最后分析出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成绩,增强学生的数学实际学习效果,促进学生数学综合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数学教学  精深文化  教学策略
                由于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导致小学生在实际学习中,难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因此,将数学文化注入至数学教学中,充分的呈现出数学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进一步认识到数学知识,调动起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从而通过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素养,丰富学生的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结合教材,挖掘数学文化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数学文化元素。因此,数学教师要深入教材之中,能够全面的探寻其教材内的数学文化,来将数学知识、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让数学教学趣味性十足[1]。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与教学文化相融合,突出这方面的知识。“一天周公与商高见了面,周公虚心的向商高请教:“伏羲是如何确定天球的度数呢?天无法用梯子攀登,地也不能用尺子来测量,所得出的数字从何而来呢?”商高答:圆与方是数之艺术起点,圆源于方,方源于矩,矩则源于99乘法表。将矩平放在地方,借助绳子设计出平直和方形的工程,在将矩竖立后,来测量高度。倒立的矩可以测量深浅,而平方的矩则可用测出距离。让矩旋转,就能转变出圆形,将多个矩合结合在一起,就能逐渐演变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老师可以尝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小组一起交流讨论,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学会合作。不仅使学生更加清楚的感受到数学的博大精深和人类的文化与智慧,还强化了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增强。
        2.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兴趣
         在小学数学融入数学文化,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文化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特定情况中,可加大对数学知识认知[2],例如在学习《位置与方向(一)》一课中。首先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可以充分的借助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教师引导学生:“太阳从什么方向升起?”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东方”。从而数学教师为学生渗透东方的对面就是西方,也就是太阳下落的方向。其次数学教师拿出指南针,为学生进行指南针由来的知识渗透,使学生正确的认识指南针是用来确定方向的重要工具。指南针的北极指向地理南极,运用这一性能,达到辨认方向的目的,从而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指南针辨别南方和北方,发展学生的空间方向感和认知能力,让学生能够进一步辨别出方向,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增强。
        3.引入数学历史,丰富教学内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数学教师要让学生充分的感悟到文化背后的故事,使学生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这样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的动力,促使学生对數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认知实际,尽可能多地引入数学名人故事和数学历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比如:达·芬奇、爱因斯坦、等数学名人,以及中国的祖冲之、华罗庚、陈景润等。通过对历史名人的介绍,来增加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爱,有助于学生学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探索数学的奥秘,领悟数学的独特魅力。


        4.体现数学文化的特质
                 数学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其包含与文化相关的基本特性,如灵动性、开放性等。因此,教师要想将数学文化融入课程中,应该将数学文化的特质展现出来,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局限性,实现与其他知识文化的紧密连接。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数学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对学生的内心产生全方位、多角度的影响,实现对数学文化特质的展现。
                 例如:教师在讲解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其他课程紧密联系,实现对课程内容的拓展、补充。如“五七三十五”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说出几个与“七”“五”相关的成语,包括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嘴八舌、一五一十、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等。这样的教学方式有效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实现了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不仅如此,此种教学方式还能够极大地拓展学生视野,使其在感受数学文化的同时,也可以认识到不同学科之間的关系。由此能够发现,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数学文化的渗透,需要从深度、广度两方面入手,实现对诸多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体现数学文化的特质[3]。
                5.体现数学课程的生命
                 在新课程改革的视域下,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有效培养。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的人文情感意识进行激发、强化,除了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外,还能够强化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意识、对自然的关爱意识,实现提高数学课程生命力的目的。
                 例如:在讲解统计学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本次课程的具体感受进行选择,级别包括开心、一般、难受。随后,教师对学生选择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现对学生心理心态的了解、认识。在这一前提下,可以加深对学生的认识,便于实现对教学方案的有效调整。除此之外,教师在讲解面积计算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中,鼓励学生对花坛、足球场等区域进行测量、计算。这样的方式能够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优化学生课堂体验的同时,还能够对学生的情感进行感染、熏陶。基于此,可以实现数学文化的融合,强化课程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小学的数学课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增加了小学生学习的难度,如果能够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必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数学文化体现在诸多方面,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学生实际等,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文化的利用率,实现课堂氛围的构建。长此以往,可以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实现教学的既定目标,推动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刘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8(12):91.
        [2]戴耀亮.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0):6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