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开展“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巧设问题—自主探究、组织交流—相互讨论、合作互动—成果展示、检测反馈—共同提高”等“五驱动”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学习高中化学思维,达成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驱动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化学 驱动教学 实践探究
在新课改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围绕驱动问题展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师生以驱动问题为核心,科学规划学习内容,开展“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巧设问题—自主探究、组织交流—相互讨论、合作互动—成果展示、检测反馈—共同提高”等“五驱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激活学生学习生命力,活跃其学习高中化学思维,达到完成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目标,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高中化学驱动教学方法的探究,见如下图1:
.png)
图1:高中化学驱动教学方法的探究图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驱动
为了创设高中化学教学情境驱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师生之间有效互动,教师应创设不同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创设真实的可参与的高中化学教学情境。
例如,我与学生一起学习《分散系及其分类》这一节中关于胶体的性质内容时,我们先提出问题:“有些液态胶体也是透明的,用肉眼很难观察与溶液相区分现象,用什么办法能够将他们区分开来呢?”,接着通过 “设计胶体与溶液鉴别的科学探究”实验活动,让学生共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可以用丁达尔效应来鉴别胶体与溶液的结论。通过设置驱动问题课堂教学的创设学习情景,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进行后续探究的兴趣,效果很好。
2.巧设问题—自主探究驱动
在高中化学驱动教学中,教师巧设有效的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自主探究。在问题预设中引入和生活、环境等息息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在问题的交流互动中拓展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识面,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互动,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激情,这样就能充分利用“问题”这把钥匙去开启精彩的高中化学,“驱动”课堂教学。
例如:如在学习氯气尾气吸收课程时,因为氯气能够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所以有可能会出现倒吸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联想到HCl的尾气吸收,需要在水上放一个倒置的漏斗。那么氯气的尾气吸收是否也可以采取这种装置来避免倒吸现象的出现呢?学生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大部分学生同意这样的说法。他们认为氯气能够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我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后找资料、做实验,并且进行讨论交流。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并没有出现倒吸现象。其中化学科代表黄景亮同学解释这一原理:因为氯气和氢氧化钠产生反应后的溶液就是次氯酸钠和氯化钠溶液,而且导管中的液体就是这两种物质的混合液,氯气和这种混合液发生反应的机率相当小,所以不会产生倒吸现象。这时学生们都为他的完美回答鼓掌。
3.组织交流—相互讨论驱动
在新课改的高中化学驱动教学中,我们在创设的情景引领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极主动地探索和相互交流驱动,从而学会学习并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组织交流—相互讨论的驱动教学涉及到的驱动包含多个方面,如师生驱动和生生驱动以及情境驱动等。首先,师生驱动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情绪、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使用一些新鲜的教学用语,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其次,生生驱动,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提出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着问题进行讨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充分地参与到生生讨论中来,为学生提供指导。最后,教师还要根据课堂的教学驱动情况随时创设出合适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情境进行融合,在情境中进行交流,在优化中讨论驱动。
例如:我和学生一起研习《氮的化合物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容时,我指导学生对课本中关于“含氮化合物”的知识进行研讨,提供解析“含氮化合物”的产生条件及特征,让学生加深对“含氮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学生对“含氮化合物”重要知识点进行学习了解后,我选择性地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考查,从而确保教学计划的顺利开展,比如让同桌或前后桌组成学习小组,结合课堂所学内容,以“在实际生活中的含氮化合物”为主题进行讨论,并选择小组代表对讨论内容及结果进行汇报。小组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向我寻求意见或建议,结合自身所掌握的以及课本中所提到的知识,通过讨论来得到最终结果。组内交流,相互谈论可以让学生通过结合课堂所学知识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细节来提高他们的化学水平,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
例如:在Fe(OH)2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教材课程内容,动手制备Fe(OH)2 沉淀;在完成这一环节的实验后,学生会从实验结果中发现,沉淀后的物质呈现出的颜色是灰绿色,与教材中描述的白色相悖,这时学生会对这一实验产生疑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实验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也就是放置一段时间之后,上层已经变成了红褐色沉淀,紧接着学生会产生更多疑问,好奇心就更强烈。这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为什么Fe(OH)2沉淀会产生这样的变化?老师实验得出的红褐色物质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改进实验方案才能得出与教材描述一致的白色沉淀?我组织学生们认真交流,深入讨论,引导他们动手做实验,继而对其实验结果提出质疑,展现出另外一种实验效果。然后继续引导学生对实验内容、方式等进行反思和改进,从而使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充满求知好奇,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4.合作互动—成果展示驱动
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后,我组织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驱动。教师先让讨论成果较成熟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各组进行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
例如:在学习“钠的性质”时,学生对“钠与水的反应”进行了实验操作,要求学生观察其中的现象并给出合理的解释。当学生观察到这些现象时,他们想法的可能会有所不同。这些差异就会导致了一些争议。教室的学习与研究气氛一下子就会变得活跃起来。他们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分析,逐一讨论并展示出自己的成果。一个简单的“钠和水反应”实验开启了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的差异,建立问题,然后积极解决问题。在合作互动,成果展示的环节下,使学生从感性知识向理性分析过渡,从而得出现象背后的正确结论。
5.检测反馈—共同提高驱动
在新课改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检测反馈—共同提高驱动就是要完成课后检测习题,及时巩固学习效果,拓展思维,形成相关技能,达到新课改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驱动目标。此时要组织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反馈练习。完成后还要及时进行评价、反馈、纠错,可以采取组内互评互纠,也可在全班释疑纠错。我认真巡视,精心收集学生做题信息,并当堂进行矫正反馈,及时做好课堂总结。
例如:我与学生进一步学习《氮及其化合物》这一板块的内容时,我们可深层次地检测同学们是否掌握在导学案中设计的重点内容:掌握氮单质的分子结构、建立氮及其化合物转变规律的结构图、掌握氮及其化合物的实际用途等。学生通过知识梳理和课堂检测反馈:在运用导学案时学生充分了解氮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彼此的转化关系,最终使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知识网络,同时这节课也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总之,“高中化学驱动教学方法的探究”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之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综合发展。而教师在进行驱动教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解决课堂生成问题的应变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小红.新课改下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8,21(08):103-104.
[2]陈园.浅谈“四步互动”教学法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2017,25(29): 154-155
[3]伍敏.高中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亚太教育,2015,23(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