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期是人的创造潜能萌发的重要时期,他们较少受知识和陈规的禁锢,易于求新求异,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是天生的探索家。因此,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应强调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认知、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筛选、整理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是实现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壮族幼儿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使家庭、社区和幼儿园三种教育形式相融合,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合力,建构适合民族文化传承的生态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较好地传承民族文化,从而也使幼儿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壮族传统文化;传承;幼儿园活动;全面发展
引言
壮族是伟大的统一的多民族的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员,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化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壮族的风俗包含有丰富的内容,主要有服饰习俗,人生礼仪,家庭和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习俗,文娱、体育、卫生习俗等。壮族的风俗受汉族的影响较大,城镇壮族和汉族已经很少有区别,但在桂西和云南文山,也就是说在大多数壮族地区,仍然保留有浓郁的民族风俗。作为一名壮族幼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通过向幼儿开展壮族传统文化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使他们将来成为有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人。
一、依据壮族风土人情,确立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内容
(一)重新审视壮族传统文化,树立全面的文化观
壮民族文化内容广泛,民俗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经过对壮族民俗内容的分析和整合,依据各少数民族民间流行的“衣、食、住、行”和生产技艺、人生礼仪、歌谣传说、游艺竞技等风土人情,确定以适宜幼儿教育的以下五点教育内容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内容。
1.壮族服饰文化教育
2.壮族饮食文化教育
3.壮族歌舞文化教育
4.壮族传统手工艺文化教育
5.壮族民俗风情文化教育
(二)遴选优秀的壮族传统文化作为园本课程资源
幼儿园在以传统文化为背景开发园本课程时,根据各个课程领域的特点,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壮族文化的基础上,从中吸收那些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文化元素作为幼儿园课程的资源,将传统文化与各课程领域相结合。这样的结合一方面可以让幼儿通过各领域的教育活动全面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接受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来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根据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对壮族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初步的分类和整理(见表1),以期对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有所启示。
表1幼儿园课程开发可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
.png)
从上表可见,壮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和管理者应充分挖掘这些传统文化,将其运用到幼儿园各个领域之中。例如,幼儿园可把壮族传统美德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纳入到一日活动中来。壮族传统道德非常强调“谦和礼让”、“勤劳节约,不奢华浪费”、“善待他人,团结友爱”、“孝敬父母”等道德规范。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采用适当的方式对幼儿进行传统道德以及感恩教育,这对幼儿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良传统,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它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这为我们开展民族文化教育提供了政策性依据。各民族特有的丰富资源,反映出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地理特征;要有意识、有选择的把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些内容融入幼儿园教育课程中,使幼儿了解不同的风俗人情,认识到多元文化的存在,并逐步学会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和风俗习惯,学习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在其区域对幼儿进行本民族文化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我县地处广西西南部风光旖旎的右江河畔,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打砻舞、踩花灯舞、狮舞、山歌、民乐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而源于生活的壮民族音乐嘹歌,它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接受的内容。开发嘹歌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利用内容健康向上的嘹歌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不仅能让祖先传承了数百年的艺术,代代传扬,还能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近几年来,我们充分挖掘利用了乡土音乐资源,并建构了以歌、舞、乐三位一体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具有趣味性的嘹歌音乐融入幼儿的活动中,我们欣喜的看到:孩子们不仅对本地区的节日、民俗、文化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还会创编唱儿童歌谣、民歌。因此,对本土优质资源进行重新组织,灵活运用,创新发展,将民俗文化与幼儿的学习相融合,不仅可以让幼儿植根于民俗文化这一丰富的文化土壤,了解其内涵,继承其精华,萌发热爱家乡、民族的意识,又能提高幼儿的人文素养,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用现代的教育理念组织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内容
(一)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应体现文化多元性和文化本土性并重
儿童是在一定大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幼儿园在组织壮族文化教育内容时,既要考虑文化的本土性,重视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作用,又要考虑时代发展对儿童的要求,试图使教育内容成为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幼儿民族文化活动。如,“赶圩”是壮族进行商品交易的一种传统社会活动,我们将这一本土教育资源,运用到幼儿教育中。在活动时首先让幼儿亲自到“圩日”体验传统交易场面,了解壮族传统“赶圩”交易内容和圩日丰富的农副产品。教师再创设教育环境“热闹的圩日”,让幼儿在“赶圩”游戏中学习“推销商品”、“讨价还价”、“合理运用货币”等现代商品交易的方式,培养幼儿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二)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应体现生活性和联系性
对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所以,对幼儿开展壮族文化教育的内容要来源于幼儿周围的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是以各少数民族生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多样化、感性化、趣味化的经验和活动,教育内容要随着各民族生活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是确定内容的重要依据。如,让幼儿了解瑶族人民喝“打油茶”习俗时,先创设瑶族“过节作客”生活情景,教师布置民族家庭场景,营造过节气氛,幼儿扮演角色,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过节”气氛中,每人品尝一碗“打油茶”,再尝试泡茶,认识各种各样的茶,以此为基础再认识中国的茶文化。
(三)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内容应体现整合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全面性”、“启蒙性”和各个方面教育内容的“相互渗透”,反映了新的幼儿教育整体观念的导向。在开展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时:1.应提供既能兼顾幼儿发展个体差异性又考虑幼儿全面发展性的教育内容。如在教育活动“放歌三月三”中,设计“制作壮锦”、“设计壮族花裙子”、“点缀壮族花帽”、“美丽的绣球”等不同内容的区角,让幼儿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发展。2.将各领域的核心概念和技能有效地整合到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目标内容中,各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内容表现在同一领域的不同方面的内容、不同领域之间及超领域的整合。例如在对幼儿进行壮族饮食文化教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对幼儿进行营养、保健教育,体现健康领域教育目标。在幼儿品尝、制作食品后设计的表达和创编儿歌等活动,意图让幼儿清楚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体现语言领域教育目标。幼儿在了解民族饮食文化时感受到壮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激发了幼儿爱家乡情感,体现社会领域教育目标。在饮食加工(染五色糯米饭、做艾叶糍粑、包三角粽等)实验中幼儿理解“浸染、蒸煮、包扎”等制作食品的方法,培养幼儿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能力,体现科学领域的教育目标。幼儿将传统食品花样用自己喜欢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创新时,表现了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体现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3.教师要依据幼儿的活动水平及自身教育实践经验将幼儿园、家庭、社区丰富的本土教育资源加以运用、有机整合,使这些整合都协调一致地对幼儿的成长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开展幼儿民族文化教育活动
(一)环境熏陶法。教师为幼儿创设各民族不同文化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不知不觉学习到经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幼儿。我园每学期各班进行一次“壮族风情展示”活动,包括“壮族歌舞展示”、“壮族服饰展示”、“壮族饮食展示”等。除此以外,在园内的各角设置“各民族展示柜台”,供幼儿欣赏。
(二)情绪感染法。教师在对幼儿传授优秀的民族文化时,在描述、讲解过程中,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幼儿,传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幼儿的情感共鸣,激起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情。
(三)多形式创造法。幼儿在学习民族文化中,教师尽可能为他们提供多种尝试、表现情景的条件,鼓励幼儿在比较风格各异的文化,领悟不同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大胆运用绘画、泥工、制作、歌舞、语言等各种创造活动表现民族文化。
(四)家园协同法。在对幼儿进行民族文化教育时,应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发动家长搜集各民族图片资料、声像资料、手工艺品等,请民族家长到幼儿园为幼儿讲述本民族风土人情、礼仪节日,弹奏民族乐器、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带领幼儿参加本民族盛大节日等,使幼儿从不同方面了解各民族文化。
幼儿期是人的创造潜能萌发的重要时期,他们较少受知识和陈规的禁锢,易于求新求异,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是天生的探索家。因此,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应强调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认知、培养民族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筛选、整理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是实现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启发多元智慧,培养完整人格,是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在选材上,要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以科学性、启蒙性、适宜性为原则,对民族文化进行挖掘、筛选、整理,从而转化为适合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实现幼儿民族文化教育目标的保证。
结语
总之,教育不是一种机械的操作程序,而是与其民族实际生存状态紧密相连的教育形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其寓于生活的教育与所受学校教育应处于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的状态。因此,在壮族幼儿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使家庭、社区和幼儿园三种教育形式相融合,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合力,建构适合民族文化传承的生态环境,唯有如此,才能较好地传承民族文化,从而也使幼儿在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庭望.论壮族文化的断裂现象[M].壮文论集.2007年10月出版.
[2]贾乃昌.嘹歌:壮族歌谣文化的经典[J].广西民族研究.2005(01).
[3]徐莉,陈时见.论民族幼儿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断裂与对接——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民族幼儿教育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