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数学知识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与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时,应注重结合生活元素,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自身和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处理生活问题。因此,文章将重点探索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联系生活实际的有效措施,旨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增强课堂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是集实践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学科,它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化教学,能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为枯燥的数学课堂注入活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数学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增强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亲近感。下面,笔者就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结合生活整合内容
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尤其是要着力实现学生生活和教材内容的融通,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在感知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点,了解知识点,进而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进行“位置”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借助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活动。这一课时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借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精确说出具体事物的位置,进而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1]。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立足于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就近取材,通过观察教室内的桌子、椅子、黑板等具体物体的摆放,并以小组为单位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学生借助先前学习的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知识点,合作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一门学问最需要的也应该是兴趣。小学生正是处于好奇心最为强烈但理解能力较低的阶段,而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中,教师只是根据教学大纲对课本知识进行机械化的讲授,学生的学习思维很难活跃起来,更别说与教师同步。因而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一定转变。而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正好与传统模式互补[2]。教师应该将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景带入到课堂中,用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来讲解课本中符号化的数学知识,增加学习数学的乐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求知欲,降低学习数学的难度,真正做到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
三、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教师要学会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学习氛围中,增加对数学的直观感受,降低数学的学习难度,弥补小学生思维水平较低的问题。比如,在给学生讲《位置》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感,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笔者在课程导入环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几张图片,并要求学生依据图片回答问题。在第一张图片里,小芳站在操场上的一角面朝着教学楼锻炼身体,此时教学楼位于小芳的正前方,而在第二张图片里小芳放学站在学校门口,教学楼又位于小芳的后方。为什么随着小芳位置的移动,教学楼与她的位置关系发生了变化?那么有没有其他的方位是不受小芳的位置影响呢?根据两张生活化的图片,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了回答,并深刻地感受到用前、后、左、右辨别方向的局限性,从而笔者顺势引出了在日常生活中利用东、西、南、北形容方位的好处。这样,通过设置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从而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优化教学效果,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为让学生积累更多数学知识,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设置生活化问题情境,以此激活学生思维,切实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先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片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先说前三种图形面积求法,并猜测如何转化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3]。接下来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这样学生将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作出归纳总结。
五、课堂练习生活化
但现阶段,大部分的教师在为学生设计课堂作业时仍然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只注重增强学生公式背诵的能力,大多以习题训练为主,搞题海战术、疲劳战术,容易使学生对课堂练习产生抵触的心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面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时,在课堂练习中引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对练习内容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带着求知欲和好奇心,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如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的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我们身边都有哪些小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用的课本单价有小数(数学课本6.53元,语文课本7.53元……);用的铅笔笔芯规格是0.5毫米;某品牌矿泉水pH酸碱度是7.3,建议售价2.00元;自己的身高是1.45米;体重30.5千克,等等。再让学生小组合作量一量,记一记身边物体的长度规格,发现教室白板长4.2米,宽1.6米,书柜高1.65米,教室的门框高2.2米,宽0.9米……通过这样的操作练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发现小数,理解小数,运用小数,深层次地认识小数的作用、概念和写法等。一年级数学“前后左右”这一课的练习,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每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前面是谁,后面是谁,左边是谁,右边是谁,再让学生猜一猜XX的右边是黄海宁,左边是李华,XX是谁……这样的练习活动贴近生活,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有效把所学新知进行巩固和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而是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一门学科,从而消除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心理障碍,有效提高课堂练习效率。
六、生活化的作业体验数学的快乐
课后作业是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的最好手段,也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小学数学课堂有益的延伸和补充。但如果课后习题过于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会产生畏惧与厌烦心理。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题目:学校要开运动会了,班级里要准备做一些啦啦队用的小红旗,红旗一共需要50面,做成等腰直角的三角形,直边的边长是20厘米。市场上有两种布料,一种长1.5米,宽0.8米,另一种长2米,宽1.2米(要注意,小红旗不能用边角料拼接),请同学们算一下,该买哪一种布料最省钱?这样的题目,既能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又贴近生活,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结束语
数学知识影响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无论是逛街购物,还是学术研究、科学探索与建筑设计,数学都能有效地作用其中。由此可见,生活与数学知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在开展小学阶段数学学科的教学活动时,引入一些适宜的生活化元素,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桥梁,使学生更好地开展数学知识探索活动,提升自身的数学素养,并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高 云.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实践[J].数学教学通讯,2013(28).
[2]曾梅瑛.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4(17).
[3]高建香,方 静.在生活中寻找数学—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读与算(教师版),20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