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四步骤”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王玉玲
[导读] 应用题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摘要】应用题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应用题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应用题解题方法和步骤:一是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二是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隐含问题?三是规范解答。四是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关键词】应用题解题步骤策略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应用题教学的基本步骤的训练,使其达到解决应用题的能力。
一、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
培养学生读题是应用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读题,教师提出引导问题: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很容易根据老师的问题边读题边思考,从而加深读题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读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一)抓住关键词,理解题意
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题意,解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面对各种类型的应用题,我们只有教会学生通过读题能抓住关键词,而关键的词一般都隐藏在题目之中,在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题目中都可能有,我们要教给学生抓关键词的方法。以下题为例: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对于这道题,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读题后找出关键词呢?我们可以这样做:一是让学生读题,你知道了什么?培养学生说出自己读题获得的信息。二是引导学生理解“每条船最多坐4人”和“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中的“最多”和“至少”表示什么意思?通过这样引导学生读题,学生能抓住题目的关键词所在,为后面分析题目的数量关系埋下很好的伏笔。
(二)抓住有用信息,理清题意
当学生读懂题目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针对题目收集对解题有用的信息,摒弃干扰信息。即让学生在读题时对有用信息不遗漏,对无用信息大胆摒弃,不要让题目中的数字干扰自己。
例如:两个小组浇树。第一小组有7个同学,每人浇了9棵树,第一小组一共浇了多少棵树?
学生通过读题,知道本题目问题是第一小组一共浇了多少棵树?要求第一小组一共浇了多少棵树?必须知道第一小组有7个同学,每人浇了9棵树这两个条件,但题中还告诉两个小组浇树,这里的两个小组就是干扰信息,与要求的问题无关,所以摒弃,只留有用信息来解决问题。
(三)读懂题意,语言“转化”
读懂题意,培养学生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为顺利解题做好铺垫。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时变化说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转化能力,让学生边读边想,最终使学生的思维更达通达、更流畅。
例如:我们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能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通过读题,要想求剩下的还要烤几次?我们必须先求出剩下多少个面包?学生很容易用一共要烤的面包数量减去已烤面包的数量求出剩下面包的个数,每次能烤9个,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二、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隐含问题?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不仅是解题的关键,更是解题的突破口。不管是简单的应用题还是复杂的应用题,我们都要重视分析数量关系。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针对数量关系,进行强化训练呢?
(一)迁移训练
抓住基础练习题,让学生根据知识的迁移,达到基础知识训练。基础练习题往往与教材所提供的例题相似,这类题目只是例题的“再现”,其目的也显而易见,就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第67页例5: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已经掌握有余下时,要商加1。后面的做一做:有27箱菠萝,王叔叔每次最多能运8箱,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学生很容易根据知识的迁移解答出来,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余下的还要运走,再进行解答。这样,一则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新鲜感,有积极学习的动力;二则还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学习打好基础。
(二)对比训练
进行对比训练,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学生找到异同,抓住关键点,确定解题思路。例如:有3种不同价格的面包,有3元/个、5元/个、4元/个,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学生根据有余数的除法,很容易解答出来,这时他们发现余下的1元不够买任何一种面包,这时老师加以引导对比,刚才我们在解决租船、租车、装粮等数学问题时,计算后如果有余数,在解答问题时要用商加1;但这里余下的1元钱不够买任何一种价格的面包,所以,余下的1元舍去。通过对比训练,让学生发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需要,决定余数的“取”或“舍”,有时要用商+1,而有时要舍掉余数。
三、规范解答
学生理清了数量关系,列出了算式,接下来必须通过正确的运算,方能够得到正确的答案。教师还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1、 答题时,做到书写认真,卷面整洁、美观。2、做到字体工整、大小适中,字迹清晰。3、要写出计算过程,且保证计算步骤清晰,结果正确。4、题目中数据有单位,则结果要写上单位。5、写上答数。
例如,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如上例题,教师如果提醒学生注意答题的完整性,学生在解题时就不会出现漏写单位、漏解法等问题了。
四、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通过检验:一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用题解答的正确率,二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习惯。所以,我们要重视这个教学环节,并且还要根据不同年段适时教授给学生不同的检验方法,如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从审题到解答逐一检查,三年级以上的可以逐步教授给学生采用不同的解法(如变式训练)来检验。
例如,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5条船最多能坐20人,6条船最多能坐24人,所以6条船坐22人足够了。解答正确
总之,要想让学生学好应用题,就要让学生学会一是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二是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隐含问题?三是规范解答;四是检验结果,梳理强化。这样学生就会全方位地理清数量关系、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大幅度地提高解题的正确率,增强自信,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范文:
[1]古诗词教学“三字”诀
[2]中国哲学“德字诀”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3]天津市郊县小学市区小学低年级汉字教学状况调查策略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