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生活的和谐之美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 汪霞
[导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的每个知识点都有它固定的起源和应用价值。作为数学教师不能从书本到书本,只是一味的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而应该关注学生生活,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真正体验数学为生活应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无限遐想和祈盼。
关键词:实际生活;应用意识;应用价值 ;共生共长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背景,反应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课程应力求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它学科的联系,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标准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数学融入生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主动地运用数学解释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心理倾向,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把数学融入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粗浅的认识,恳请大家斧正。
        一、展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数学的每个知识点都有它固定的起源和应用价值。一个数学知识点是怎么产生的,怎样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象这样理解教材,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完全融入生活,能使学生获得对所学数学知识的意义和应用的双重建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
        1、联系生活实际情境,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社会生活中蕴藏着许多学生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活用教材,数学课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我在教学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中的“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和“认识1克和1千克分别有多重”时,我分别设置了这样的生活情境。
        情境(一):
师: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想请三个同学到前面来做一个背一背的游戏。
生做游戏。(同一生分别背一胖一瘦的学生。)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刘佳慧同学太重了,王孝鼎很轻。
背的学生汇报背俩人时不同的感受。(一轻一重)
师:生活中的物品多种多样,都象我们人的体重一样有轻有重。
师:昨天,老师请你们去逛超市,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了解了哪些物品?它们分别有多重?
学生汇报时,还展示了自己买的物品。
生1:一盒牙膏是30克。
生2:妈妈给我买的饼干是2千克。……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a: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b: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
师:表示物体的轻重,要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
        情境(二):
师:这是一包同学们平时爱吃的“康师傅”方便面,它有多重?
生:只有100克。
师在投影仪下展示它的实际质量。
师:猜一猜,如果是1克重的方便面,拿在手上会有多少呢?
生笑眯眯地:只有一点点。
生做出抓一点点的样子。
师:1克拿在手上会是什么感觉呢?
生:很轻!很轻!
师趁机出示一枚回形针、一支粉笔和一枚2分的硬币。
师:猜想,哪一种物品大约重1克?
同学们大胆猜测。
师:这样吧,我们请人来帮忙。因为1克很轻,我们请谁来称一称?
出示天平,边介绍边演示用天平来称这三样物品。
学生都“哦……”长叹一声:一枚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呀!
……
师:1克的物品很轻,1千克又有多重呢?我们请盘秤来帮忙。
(出示盘秤)指名上台介绍如何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饼干。
        各小组在学具袋里寻找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各小组长请出盘秤。小组成员同心协力称出1千克的物品。
        各组汇报并展示自己的成果
第一组:1千克有12本数学书;
第二组:1千克有12盒粉笔;
第三组:1千克有6个苹果;
第四组:1千克的瓜子;
第五组:1千克的铁钉。
……
        以上的两个生活情境不仅让学生认识了“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同时感受到这两个质量单位给生活带来方便;还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1克和1千克的物品,并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1克和1千克分别有多重。
2、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感受知识的形成和应用。
        有一部分数学知识来源于数学知识内部,这时可以在新旧知识密切联系的关键处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用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方法去探索新知,解决相关问题。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垂直与平行”时,我又是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样礼物,(出示一张白纸)它像什么?
生:像我们家饭桌的桌面,平平的。
师:在数学里叫一个数学平面,我要把它放到无限的数学空间去(课件出示),她在那里像女巫的魔毯可以自由的变大变小(课件演示),下面我们乘着她去我们的脑海航行。请闭上眼睛,打开脑海之门,出发,第一站——数学王国,我们见到了许许多多的数学图形,突然遇到两条直线兄弟,他们一再拜托我们把他俩放在我们的数学平面上,请求我们带回我们的王国。好吧,我们今天暂时结束旅程,把他俩放好,返回。请记住你是怎样摆放他俩的。请睁看眼睛,动手把你摆放的两条直线画下来吧。
学生动手画。
师巡视后,在学生的帮助下把学生的各种摆放情况归纳画出。


       
        师:你们能给这几种情况分分类吗?
        学生互相讨论后汇报,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移动。(分两类:交叉的①、③、⑥,不交叉的②、④、⑤、⑦)
        师: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因为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所以④和⑦也属于交叉的一类
        师引导学生延长直线理解看似不相交而实际相交的④、⑤、⑦,用尺子量一量②永远都不相交,由此提出这种现象的名字叫平行。
        ……
        上面的数学情境将“垂直与平行”直接由数学知识间的内部联系而生成,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二、应用数学知识于实际生活,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价值。
        只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并确立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不能从书本到书本,只是一味的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而应该关注学生生活,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生活服务,真正体验数学为生活应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无限遐想和祈盼。
        1、知识巩固“生活化”。
        现行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中设计的许多练习都只是为训练巩固,题目中的条件是现成的,问题封闭,答案唯一。其实它们都是生活中提炼概括的,我们教师应适当改进,注意把这些问题还原于生活,让学生将知识巩固“生活化”。
        在学生学习了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垂直与平行”后,我设计了这些练习:
        A、我们生活中有垂直和平行吗?举例说一说。
        B、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操场画面,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垂直与平行。
        C、小小创造家:动手创造垂直与平行。
        D、欣赏垂直与平行带来的美好生活图片。
        虽然句句都是垂直与平行,但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真实生活的情境,使枯燥的巩固训练改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既达到了练习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每个学生都在心里默念:“我一定要学好数学。”
        2、日常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教师要让学生用自己智慧的双眼去观察我们的生活,去留心我们的生活,带着数学问题去感受生活,这会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我在教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中的“本金 利息 纳税”时,我没有对知识进行过多的讲授和练习,只是侧重于一道实践题——理财:请同学们利用周末时间,将自己储蓄罐中的零花钱存入银行,或请父母陪同进行一次银行业务活动,体验一次储蓄的经历,从而尽可能地了解本金、存期、利率、纳税等,还可以比较怎样存钱获利较多。待周一回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神情我至今历历在目,他们不仅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各自的经历,有的同学甚至还将银行的分期利率表一字不差地抄了回来。这样的数学实践,孩子们不仅真切地感受到储蓄和数学的密切联系,还增长了见识,增强了学好数学和用好数学的信心。
        让数学融入生活,让生活演绎数学,做到生活和数学的共生共长。为实现这一美好境界,需要我们数学教师的共同努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