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但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仍旧没有变化,依然是展现教书育人价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让学生形成扎实的文化涵养,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品质,从而为我国输送优质高素质全能人才。作为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长的重要阶段,小学教育更是要重视学生基础素养培养。教师需要体现出数学学科的严谨性、逻辑性,规避学生高分低能问题出现,要合理开展数学教育,达成德育教育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书育人;教育措施
前言:数学不仅具备工具性价值,同时也有人文性内涵。数学当中的语言、方法、思想、内容在社会中体现出了巨大价值,有着显著应用意义。课堂教学教师不能只考虑知识传授,同时也要重视学生智力培养、能力引导。要展现数学育人功能和作用。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本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内在涵养。这样才能够展现教书育人价值和功能,让学生成为对社会有意义的优秀人才。
一、深挖教材思想教育内容
数学本就和生活关联密切,人们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都跟数学知识有关。教材当中有着很多习题、例题,这些问题源自于生活,体现着生活中的德育内涵、优良品质。比如在学习《时、分、秒》一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如何分辨时分秒,明白一个小时是六十分钟,一分钟是六十秒的关系,同时还要让学生感受到时分秒的稍纵即逝。要合理安排时间,懂得珍惜时间[1]。再比如学习《圆》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用祖冲之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古人多么伟大,创造了如此灿烂的文化,甚至远超西方国家上千年。用这样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除此之外数学教材当中有着很多应用题,这些应用题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教材内容,展示一些和家乡关联密切的资料和数据,制作习题、例题,用这样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家乡情怀,使学生意识到为了家乡的繁荣壮大,自己一定要努力刻苦学习。这样能够很好的加强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赋予数学新时期的教育内涵、教育思想。
二、感受数学魅力
数学本就和美有直接联系,比如黄金比例就是数学美的代表性作品。除此之外数学美还包括动态美、静态美、对称美、构图美、符号美、数字美等很多内容。这些美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2]。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充满情趣、充满趣味的学科、艺术。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必要挖掘数学当中的美育价值、美育功能。组织学生领略和发现美,让学生用这样的过程欣赏美、理解美、感悟美、体验美、创造美。这样学生才能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致,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比如在学习《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生活中的平移图形、旋转图形、轴对称图形。比如蝴蝶、天安门、比萨斜塔、彩虹、树叶等等。在教师细致的解释中,学生感受到了这些图形的美感与美丽[3]。学生意识到了生活中的美并不是偶然,而是有着奇妙的数学知识。学生沉积在这样美好的学习过程,感受各种图形的美感。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反而到处都是美。只不过人们不具备发现美的能力,如果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发现美,学生也能利用数学赋予生活美感、生活生命。
三、开发生活资源
数学本就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我们完全可以将生活看作是学习的大课堂、大舞台、德育教育的基础。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需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巧用学过的内容和知识,发掘具有德育价值的内容,创设情境。在这样的过程中使用数学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比如学校节约用水、节约用电是经常性讨论的话题。不过即便教师再怎么强调,很多学生平时也不去注意,离开教室不关灯,离开卫生间没有拧紧水龙头是常态。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用实践调查的方法了解每个月学校的电费、水费。观察有多少人平时不关灯、不拧紧水龙头。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统计表、统计图。学生被眼前的事实所震撼,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单调学习方式,同时也活用了知识,完成了思想道德教育。
四、培养良好习惯
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关键阶段。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习惯培养、习惯养成,这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小学生因为年龄特性释然,平时没有耐心,做完题以后也不主动验算和检查。在审题中不注意观察,剖析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教师需要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做好学生错误习惯的纠正。要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一门逻辑严谨、准确的学科,不应该有任何粗心与马虎。要一丝不苟的学习,这样才能够形成坚强的品质与性格。
结语:数学教育本就同时兼顾人文性和工具性价值,教师需要做好数学当中的育人内容、德育教育因素挖掘,并巧用这些要素。让学生在学习到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够理解其传达的含义和养成正确习惯、正确品德。这样学生才能够成为优秀人才,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对象。
参考文献:
[1]杨光福.小学数学实现高效课堂的要素[J].教育科学论坛,2018(14):60-62.
[2]巩斌斌.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7(11):25-26.
[3]王春明.立足新课改,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