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积和周长”是小学生三年级要学习的内容,“面积和周长”之间的区别很难被小学生掌握,因此在进行“面积和周长”教学过程中,要研究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面积和周长”有效教学。
【关键字】小学数学;周长;面积;有效教学策略
“面积和周长”是三年级小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需要重点掌握,作为三年级小学生,很难将“面积和周长”区别开来,但是若在教学中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和策略,就能让学生轻松并深刻理解 “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利用教学材料的有效教学策略
1.1复习周长概念
如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拾起对周长复习的兴趣呢?我认为教学过程要充分利用教学材料,充分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度,从而增加教学有效性。
我利用简单的红纸和白边(如下图:白边围绕在红纸四周)进行“周长复习”教学。
提问:请同学们指指哪些是这些图形的周长?
同学回答后,追问: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多少?怎么进行测量呢?
学生回答:用尺子量。
我频频点头,把围绕在红纸四周的白边取下来(形成一条长长的线),贴在黑板上。
提问:白边的长度是不是周长?
学生回答:是。
追问:那么周长的概念到底是什么?
我顺势指着长长的白边,说:周长是不是这个长长的白色边的长度?没有取下来之前,他们是不是把图形封闭起来了?所以周长是不是指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的长度呢?。
学生回答:是。
在本次周长复习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材料,通过“揭下来”这个动作,把周长的内涵和本质直观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这次教学过程区别于以往的举例法、测量法等教学方法,此次教学达到寓教于学的目的,仅仅利用简单的教学材料,却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周长的内涵和本质。尽管教学材料简单,但是却是一堂非常有效的、值得其他教师借鉴的教学过程。
1.2面积的学习
1.2.1引入面积概念
提问:大家认为上面四个红色图形哪个用纸最多?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进行下面的学习吧?
顺势在黑板上,用白粉笔画出以下四幅图。
提问:用彩笔表示出下面图形围成的大小。
学生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1)描图形一周的边线;(2)在里面涂色。在表示最后一个图形时,学生产生争议,有的认为这不是封闭图形,不能表示围成的大小;有的则认为可以表示围成的大小。
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小结: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它们的面积。
1.2.2区别周长与面积
谁能上台再来摸一摸原先4个图形的面积?
学生上台摸“面积”之后,又顺势把红色的“面”揭了下来,贴在黑板上。(红色卡纸是双层的,可以从上面揭下一层), 黑板上白色长条与红色纸片遥相呼应。
在面积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对比法”将“周长与面积”的本质直观形象展现出来,“白”与“红”的对比、“长”与“片”的对比,视觉的效果必然带来思想的震撼,强烈的对比凸显了周长与面积的内涵、本质与区别。
1.3结论
作为教师,我们要勤于思考与探索:如何做到利用简单的教学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利用教学材料活跃课堂氛围;如何将教学材料与教学策略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学有效性。
2. 利用多媒体的有效教学策略
在学习“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时,我主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2.1利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参与性
上课刚开始,我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现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学校操场。
问:如果咱们学校操场要进行改造,你们会选择正方形的操场?还是长方形操场?
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对正方形和长方形操场各抒己见,并主动要求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2.2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思考力
将着我利用多媒体将同学计算的结果“建造”出来,多媒体立刻展现了以学生计算结果为依据的操场“设计图”。在操场“建造”的过程,许多同学发现了“周长与面积”是不相同的概念,甚至有的同学甚至发现了“周长相等,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面积大”。
2.3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设计了一个实践题“如何利用操场道具,在有效的空间,用12米的绳子围出最大的面积?”。在这个实践操作题中,我利用多媒体引导同学进行题目的完成。最终学生围出一个面积为36平方米的正方形,利用操场的两边栏杆为正方形的两条边,12米的绳子分成相等的长度,当正方形的另外两条边。
2.4结论
我以“小小设计师”为主题,借助多媒体进行“周长与面积”的教学。“小小设计师”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多媒体的利用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在认知和掌握“周长与面积”基础上,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将生活实际与课堂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利用在生活中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作为教师也要与时俱进,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在“周长与面积”教学中,将多媒体的功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教师进步的表现。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教学对象一般是年纪较小、接受和理解能力不高的12岁以下儿童,利用多媒体可以将生动形象的图片、实物展现在他们面前,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3.反思
3.1把握教学的目的
(1)建立多样化学习的氛围。教学过程中不是我们理解的教与学的过程,而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过程。利用多媒体、教学材料,采用对比法、主题法,有利于学生理解课堂难点,提高教学效率,建立多样化学习环境。
(2)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而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分不开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尽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策略引起学生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延伸、去创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数学教学最终的目的是要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把数学知识利用在生活中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
3.2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的开展是始终围绕着学生这一主体进行的,因此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选择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教学策略。教学是以课本为基础,但是教学过程可以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修改和取舍,只要让学生掌握本节教学知识点才是最根本的目的。我在进行教学策略设计过程中,都会询问自己“设计的教学策略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不能更好的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做出更符合学生年龄段的教学策略,将疑难问题化成简单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到的知识。
3.3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
学以致用是教学最根本的目的。也就是说让数学生活化,让生活数学化,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因此在教学策略设计过程中,将生活实际与将要学习的数学知识点紧密结合,借助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掌握数学课堂知识。
3.4利用视觉冲击带动课堂气氛
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教学对象一般是年纪较小、接受和理解能力不高的12岁以下儿童,对于这样年纪的学生来说,最好是给他们最直观的教学策略,利用视觉冲击带动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例如在“周长与面积”的教学中,“白”与“红”的对比、“长”与“片”的对比,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学的目光,不知不觉中将“周长与面积”的本质区别出来。
4.结束语
本文对从小学数学"周长与面积"有效教学策略分析,探讨了如何提高中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设计、做到将数学知识学以致用。当然有效的教学策略很多,本文仅仅是总结了我在教学过程的经验,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程晓明.激活·修正·诊断·联比[J].小学数学教育.2016.4
[2]戴琼珍.低段学生数学思维培养之我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2
[3]李诗伟.小学生表象积累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读写算(教研版).2014.12
[4]朱莉娅.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