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两重历史脉络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阿布都米吉提·阿布力孜
[导读] 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宗教理论及发展特点,本文结合治理宗教问题的意义进行了阐述
        摘要: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宗教理论及发展特点,本文结合治理宗教问题的意义进行了阐述,概括了马克思宗教理论观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对宗教的影响的内容,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使宗教能够与社会实现和谐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脉络
引言
        社会宗教工作是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提出要求应将宗教工作完善,加强正确理论知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有两重历史脉络,其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经验为宗教理论提供了大量的思想资源,而传统宗教观念以及治理发展历程对我国党的宗教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治理的稳定发展。
1有效治理宗教问题的意义
        当前,党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需要对社会主义与宗教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通常大部分社会统治阶段中都会以某一种宗教作为信仰,并且利用宗教。社会主义国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核心思想,这与有神论之间产生了差异,因此如何看待宗教成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在我国社会制度确立的条件下,毛泽东等领导人提出了要求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将宗教问题以及相关工作纳入到了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这部分内容中。李维汉代表党组织对宗教的特点进行了明确,其中包括群众性、复杂性、民族性以及国际性、长期性,这为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发展带来了支持,也使宗教工作的开展得到了帮助。在改革开放后,共产党人对宗教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观念,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基础。
2马克思宗教理论观念
        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利用辩证唯物主义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阐述宗教的本质和形态、作用等,建立了完善的宗教解释体系。马克思及恩格斯认为,宗教是思想或者想象中的存在,自身没有内容,是由人类所创造的。首先,在宗教的根源问题上,马克思从历史发展中的物质条件来说明宗教,他认为需要在社会关系以及社会的产物来理解宗教,通过不同发展阶段的物质世界的状态,根据生产力情况造成的社会的变化来了解宗教的发展过程。
        其次,马克思主义坚持政教分离方针,认为国家治理与宗教治理之间应相互独立,还应保证民众的信仰自由,他提倡宗教信仰自由以及宗教批判之间并行不悖,对人们的权利保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马克思虽然对宗教中的错误观点持反对的态度,政治解放能够使国家摆脱宗教组织的统治,但是宗教与公立教育分离是民众的私事,因此要将个人信仰消除,还需要使宗教根源从社会主义社会中消除才能实现。最后,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人拥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不适宜,党组织成员应具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同时,恩格斯也提出了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而不是普通群众的观点,因此宗教信仰自由仅仅是普通群众的权利,共产党人应对自身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共产党参与宗教活动会使党组织的战斗力减弱,丧失自身的独立性以及先进思想。
3中国传统文化对宗教的影响
        在我国,宗教出自于佛教文献之中,表示的是尊崇一门教法的涵义,在信仰的内容以及方式与西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宗教分别代表着血缘宗族以及教育的意义,人们的信仰观念渗透于社会的不同领域中,与政治实践、社会礼俗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早期宗教是以西方基督教作为模板,经过日本重新完善,之后传入了中国。我国历史上本土与外来教派较多,民众的信仰比较复杂,宗教信仰存在与政治经济以及人伦生活等多个方面之中,没有独立于其中的宗教领域。在民众到帝王之间宗教信仰存在比较普遍,无神论也有所存在,但是在历史发展中难以达到主流水平,同时在宗教之间有各派能够实现和谐的相处。

国家对宗教采取了一定方式进行约束和管理,由于宗教信仰自由不意味着政府对宗教的发展放任无视,因此西方历史上宗教与国家政权之间存在的对抗关系在我国并不存在,无论哪种宗教,都需要在国家政权的管理下发展,也就是按照“政主教辅”的模式运行。
        传统社会中,统治者通过“正祀”与“淫祀”区分来规定宗教信仰的合法性,其中佛教及道教是经典宗教,受到了政权的保护,而民间的一些信仰不受到保护。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原本不属于保护范围的宗教活动也逐渐列入到了合法内容中。各种宗教文化需要经过中国化改善才能实现进一步发展,包括佛教、天主教以及基督教等宗教,通过中国化完善后,能够更好地在中国得到弘扬,以满足国家政治要求。例如,佛教是来自印度的宗教信仰,经过发展后产生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等类型。因此,经过中国化后的宗教有了更强的生命力。通过对宗教发展的特点以及国家政权治理经验进行分析,当前应对中国的宗教有新的理解,不仅建设区别于其他国家宗教的发展路径,还应从传统社会中政教关系成功互动模式中吸取经验。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4.1正确认识宗教与社会主义长期共存的关系
        党的领导人已经对宗教根源特点以及发展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宗教信仰会长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因此,应将对宗教的观念改变,正确看待宗教存在的意义,将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发展中提出了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的观点,应将其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并且提倡推动宗教文化中外交流,使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念得到深化和丰富。通过对宗教的认识的完善,能够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目标实现,为国家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条件。
4.2将保障民众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宗教政策核心
        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宗教政策得到了完善,邓小平针对宗教提出了宗教信仰自由重要性,结合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宗教问题不能采用行政方式进行处理的内容来看,应保证民众具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通过对宗教政策的修改,能够使宗教文化发展有更好的基础。UI那次,当前宗教信仰自由以及立法保障合法宗教是共产党坚持的重要政策内容,对我国的宗教治理工作起到了有效的支持作用,同时也能够使宗教信仰者的自由得到保障,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4.3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宗教工作中,应将依法管理宗教以及加强工作法治化作为重要要求,党中央针对宗教事务提出了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的处理宗教问题原则,借助法律来公平有效地处理宗教问题,使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相适应,发挥出宗教的有效作用,提升社会建设水平。应将宗教中国化作为发展的方向,使宗教教义能够与中华文化有效融合。在宗教管理中,应加强宗教界人才建设工作,提升党委处理宗教问题的能力水平,避免境外敌对势力使用宗教来渗透不良思想,防范极端宗教的影响,并且重视互联网宗教问题。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发展能够带来积极的影响,为了促进宗教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建设目标,应对开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工作,正确认识宗教与社会主义长期共存的关系;将保障民众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宗教政策核心;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使宗教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何虎生,胡竞方.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J].世界宗教研究,2019,(1):1-11.
[2]邢国忠.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坚持与发展[J].科学与无神论,2019,(6):28-34.
[3]张训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改革开放四十年宗教工作的重要经验[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2):122-126.
[4]赵文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出发点[J].中国宗教,2017,(6):16-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