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启示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张素源
[导读]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发展
        摘要: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国家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教育发展。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尤其重视。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完善了传统模式教育中的缺点与不足,对传统教育理念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学校缺乏对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视,市面上缺乏创新性思维培养的教辅,因此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文章论述了中学地理教学的具体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措施
        1导言
        从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核心素养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地理教师也将提升学生的素养渗透进教学目标的设置中,并且不断推动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的改变。简单的说,就是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在素质教育理念的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也在逐步地改革、创新。
        2基于素质教育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以二维教育为主
        为了新课程创新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已经从二维教育转化为三维教育。因受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制度观念的影响,许多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仍以一味地灌输知识为主,忽视应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没有重视学生课堂的情感认知和学习知识价值。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素养,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没有很好的展开。
        2.2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有所欠缺
        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来看,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一般比较年长的教师都会拥有比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比较强的教学能力。但是,从教师的整体构成来看,年轻教师比较多,年轻教师入职时间较短,在教学方面缺乏经验,备课时对于知识点与核心素养之前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不够娴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稍显吃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2.3地理教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从地理这一门科目来说,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之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涉及时间空间、不同区域,而且实践性特别强,所以,单纯的教材必然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是依靠教学视频、教学模型,甚至静态插图,无法实地观察、测量、研究、实践。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中学都缺乏实习基地、实验室和户外实习场所等,借助所在地区的气象观测站、土壤研究所等机构又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进行协调课程等,十分不便。学校在地理教学的基础设施方面的不完善,大大影响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导致学生能力提升受到极大的限制。
        2.4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一直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表现也一直高高在上,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完全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表现性,对学习兴趣不高,对学习知识不主动、不自觉,对思考问题不能独立的解答,也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学生学习成绩无法提高。
        2.5被动学习的方式限制学生主动性
        从当前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受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受阻。这显然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背道而驰。地理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如果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自然无法进行深度学习和深度探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缺乏主动性和理解性的地理学习只是表面的学习。综上所述,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师生关系,还包括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


        3中学地理教学方法
        3.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在学生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模式变革与创新,主要是要对教师的教学观念进行转化。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学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以传授学习知识为主,创造有趣、轻松、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和组织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吸收、转化。进而将课堂教学的核心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灵活的课堂教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积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师教学课堂质量,全面推动进学生的发展。
        3.2提升微课在中学地理教学质量的应用策略
        根据国内相应地理教学现状,运用微课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八年级“地形地势”这节课中,我们可以通过相应的课件、视频动画展示等形象展示相关的地形、地形单元,我国阶梯状的地形特征;在讲“黄河”、“长江”等河流线路等内容时,可以利用动态曲线使其形象化,流动感增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易于学生理解我国河流特征及主要分布状况,在教学方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校本课程的建设:现在每个学校基本上都有具有各自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并且不断地扩展和深化,应对自己学校的教学工作展开。学校可以通过购买相应的版权、网站资源权限来为本校的微课程开发做素材和资源基础。提高中学地理教学效率:将微课逐渐应用到地理课堂中,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现状、以及学科内容特点对微课内容和教学方式做以相应的调整,以最优的结构呈现在地理课堂。课堂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在课堂互动环节,我们应该充分抓住关键的点开展课堂活动,从而促进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掌握。
        3.3建设学习环境,完善基础教学设施
        学习环境的建设包括现实环境的建设和学习氛围的营造。要实现核心素养要求下的深度教学,首先需要为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学校可以建设专门的地理教室,包括基本的地图、地球仪、多媒体、学具等,还可以将最先进的地理沙盘投影、VR技术引入地理教学。此外,建设必要的室外实践场所,例如学校小型气象观测点、模拟河道,等等。除了硬件环境之外,学校还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包括学风、班风建设和课堂氛围营造等。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班风,学校可以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4进行立体化的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的大环境下,“三维教育”教学目标是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中,规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地理技能,还要发展学生学习初中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还要涉及到对学生品德的教育和思想教育。“三维教育”的三个教学目标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相互合作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养成,需要教师在课堂不断在传授地理知识给学生;同时提升和发展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生活技能,需要对学生建设思想品德教育。而思想品德教育又是培养前两者提供思想建设保障。简而言之,在新课程教育理念环境下,依据素质教育的初中地理知识教育教学,三者立体化教学结合体现,让学生更好地、更有效地学习,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对中学生成绩提高起到长久性的作用,对学生未来的发育成长起到奠基性作用,同时也对学生综合能力提高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方向引导,但是在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指导,在学生素质教育教学下,全面推动学生的发展,感受学习乐趣,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课堂质量,为学生的基础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1,(10):61-65
        [2]王海丽.中学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9):195-1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