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解决措施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聂世现
[导读]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当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
        摘要: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当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容易产生学业困难、自卑心理、环境不适应、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文中以高校贫困生思想特点为着手点,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贫困生特点;思想政治教育;解决措施
        引言
        高校注重培养学生为社会工作岗位提供人才,但是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和政治思想素养较低,对实际的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的重视度不高,因此在高校教育不断改革发展的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需要一定的强化和改革。由于招生人数越来越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学生人数也相应增加了,伴随而来的是“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甚至病态心理人数也在逐步上升。“心理贫困”可导致大学生心理以及行为上的一系列问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等会受到严重影响,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所违背。目前全国正在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所以针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也应该依据实际状况做到更精准。
        1高校贫困生特点分析
        1.1存在错误观念
        大学生群体尚没有全面接触社会,存在社会性心理发展不成熟的情况,价值观念正在完善,容易受到不良信息影响出现思想偏差。大部分高校贫困生成长期间被灌输:通过自己努力学习改善家庭贫困情况的思想。在这种理念下出现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甚至形成一切围绕金钱进行的观念,更有甚者觉得自己承受的一切都是社会不公造成的,尤其是遇到挫折后容易出现极端不良心态,就想着不劳而获,不思考如何凭借自身努力摆脱贫困现状。
        1.2学习层面局限
        贫困生家庭大多处于社会最底层,家庭经济收入有限,大部分贫困生都有着通过自己努力改善家庭生活的信念。因此,在校期间他们要花费更多时间兼职,造成学习时间被挤占,影响到学业进行。整体分析,贫困生群体中获得学校奖学金的比例较少,即便获得奖学金,也是偏低等级的。但市场环境下企业愈发重视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贫困生将大量时间用于兼职造成学习时间有限,进而出现落下学业的情况,影响到后期就业。
        2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
        2.1自卑心理
        自卑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贬低,是一种悲观消极的自我评价。自卑也是农村贫困生最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由于高校是个相对开放的集体,贫困大学生和家庭富裕学生比起来,容易感到自卑、紧张、缺乏自信,常认为自己能力不行,觉得在许多方面不如别人,久而久之就会性格孤僻、缺乏自信、寡言少语、行为畏缩、意志消沉,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然而他们又具有极强的自尊心,过度敏感多疑,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这种矛盾长期困扰着学生的心灵,影响人际交往,严重者会精神崩溃。
        2.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高校的越发重视,但是针对特殊群体如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相应教师的培养却没有紧跟时代步伐。此类思政教师要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创新精神与发现的眼睛。特别是对于发生在周围的典型事例,可以有效地转化为学生显而易懂的思政元素。高校中的贫困生也有其独特的个性,与其他大学生相比,他们不愿意随便向他人吐露心声,对他人有着较强的防备心理同时又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与极度的敏感心理,对这类学生的思政教育非常关键。
        2.3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问题
        大部分高校内部并没有针对贫困生的团体组织,不尊重贫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贫困生处于被动状态,直接限制教育效果的提升。
        尤其是当前高校持续扩招,在校贫困生数量逐年增加,使得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形势。

加之缺少相关支持政策,相关投入不足,造成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理想。
        3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3.1思想教育与心理咨询
        新时代下,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加快,压力也随之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产生焦虑、自暴自弃的情绪,对人生感到迷茫,没有目标和动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只是对贫困生,高校对每个学生都应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有大局观和责任感,教会学生积极乐观、不畏艰难、坦然豁达的人生态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的引导能让贫困生放下心理负担,战胜原生家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断自我提升,成为自信、独立并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因此对于有消极思想和自卑心态的人,及时疏导,帮助他们重建信心,完全能够避免其走向极端。高校要将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综合运用心理方法、教学方法等基本方法,有机结合行政、经济、思想教育工作。高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院校都已设立心理咨询室,但其作用在现阶段并不明显,一方面是心理咨询服务未被有效宣传,另一方面是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不足导致运行不畅,学生碰壁后失去沟通的欲望和对心理咨询室的信任。心理咨询需要正向引导学生化解心结,使贫困生能更好地了解自我、接受自我并真心的关爱自我,在与自我和解的基础上,建立与他人交往的心理准备。心理咨询师可以教授贫困生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技巧,鼓励他们打开内心,参加感兴趣的社团组织,结交更多朋友,从而促进他们内心的转变,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咨询师需要做到尊重来访者的个人隐私,不将私人问题公开,否则将会失信,对学生本人的心理也会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3.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农村贫困生的健康发展
        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探索心理育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警机制,通过智慧校园“心情温度计”每月一测及时了解和掌握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和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高危个体进行跟踪关注并及时、有效地进行危机干预。此外,学校应积极开展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充分利用心理专题讲座、报告会、宣传栏、校报、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自我心理调试训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鼓励他们自尊自强、自立自信,学会疏导不良心理情绪,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3.3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
        通过学习国外资助先进理念及工作经验完善结构体系。首先,构建政府主导,投资多元化资助模式,即政府通过相关资助法律法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纳各种社会资源参与到资助工作中来,扩展和吸纳多种助学渠道及资金,形成立体的资助格局,为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然后,通过借鉴学习国外大学助学金种类及申请范围,加大贫困生资助覆盖面,增加资助规模,力争多数学生都能享受资助,认真落实教育的公平公正理念;最后,借鉴美国“资助包”做法发挥资助资金的最大效益,尽量帮助更多的学生解决困难,解决资助项目组合与贫困生阶层相对应的问题,使资助政策与贫困生阶层相适应,减缓供求矛盾的升级。
        结语
        总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于一般大学生,需要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贫困生的情况,选择合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将其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时要注意私密性,可以选择一对一模式,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赵李佳凤,张文仙.新时代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党史博采(下),2020(01):55-56.
        [2]聂慧芝.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5):13-14.
        [3]李姗.新时代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5):151-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