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全面建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社会吸引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职业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我们学前教育学生占一半以上的中职学校来说,研究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作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提出了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相关策略。希望能够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
前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学校输送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中职学校作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摇篮,而社会对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对于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对学生们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因此,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策略的探究势在必行。
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作用
中职学校是在完成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实行职业教育的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任务,具有一定的职业性、社会性和人民性,是面向全体社会大众的教育。职业教育打破了高等教育中的条条框框,针对性强,实用性佳,训练效果好,使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中发现自我,成就自我,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人员的就业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民的就业率及技术水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并且能够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和研究工作的行政人员以及在其他有关机构从事教学与研究的人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至关重要〔1〕。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理解和运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是增进和发展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计算机素养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具有积极意义。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对策
(一)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的教学角色
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的教学角色。教师要树立学生是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中取得发展的意识,教师要明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取决于学生“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师“教”的过程。在教学中,明确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在课堂上,教师要保持主导作用,要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起到监督、陪伴、引导的作用。教师在上课时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以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分散主意力,致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末倒置〔2〕。
(二)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动性
实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有效教学,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动性。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要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价值的认识。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中,要注意挖掘学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中的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注意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相结合,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让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产生兴趣和求知欲,自主的去学习和进步。另外,学生本身也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程度,让自己全方面的发展,不能将自己局限到自己的专业之中,固步自封〔3〕。
(三)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时,应该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布置学习任务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分组进行课前学习,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有效的准备,补充教学资源,在课堂内展开针对学生学习的困难问题和重点内容的教学,使得课堂内的教学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另外,教师对课堂内容的讲解要清晰、精炼,语言表达上要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准确性,让教学更加集中高效〔4〕。
(四)注重因材施教,针对个体进行差异化教学
因材施教是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推崇的教育准则,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也是一样。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个体的不同进行差异化教学。在教学中,可以针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将学生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三个层次中的学生进行侧重点不同、难度不同、深度不同的教学,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具体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针对个体进行差异化教学,不能够一概而论的对学生进行机械的教育,以免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5〕。
(五)注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组织统一进行教学,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储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基础,在学生的思维认知上,采用问题导学法、引诱法等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之外,还要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在专业领域的实际操作能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将计算机知识应用在学习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难题〔6〕。
结论:综合上述观点,随着社会对于人才的更高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适应新的教学角色,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注重因材施教,注意学生计算机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中职学校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水平,让学前教育学生不仅能拥有良好的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还能具备将计算机知识充分运用在专业领域的应用能力。
参考目录:
[1]梁娜,程方,赵成功.五年制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生学习兴趣研究与对策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5):230.
[2]李振.试析如何运用多元教学法提高卫生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效果[J].中国新通信,2020,22(05):189.
[3]王春红.基于就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04):241-242+245.
[4]陈慧.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探索[J].信息系统工程,2017(05):169-170.
[5]伍颜.基于“慕课”模式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方法探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20(04):179+187.
[6]李文丽,杨春燕.借助微课程优化并提升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思路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08):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