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课间体育活动时小学课间活动的主要形式,通过多种活动形式以及丰富内容吸引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够有效动员教师以及学生,共同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大课间体育活动需要一个有效的管理,才能够发挥活动的最大效率,合理地实践分配以及内容规划,秩序的有效管理以及活动的组织状况,都是影响着大课间活动的因素,具体而言,需要学校工作者精心组织,细心安排,发挥大课间互动的有效性,为学生的强身健体做出努力,下面就大课间的体育活动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形式;内容
1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们的体魄,而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使他们的身心都能得到全面发展。学生们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参与一切活动的基础,所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在新时代发展下,学校不仅需要大力发展知识文化水平,体育方面的发展也同样重要。
2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2.1大課间活动方案
1.内容和形式
(1)内容:跑操、跳绳。
(2)形式:先集体做广播操,再进行分班活动,最后以班为单位集体退场。
2.活动过程
(1)入场:由班主任在教室组织好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带领学生有秩序地进入操场。
(2)活动:学生集体站好队后,做广播操“七彩阳光”和特色操。跑操(单周),跳绳(双周)。
3.管理责任制
(1)活动组织负责人:班主任负责带队、组织队形、纪律管理;体育教师负责活动开展、动作要领指导。
(2)活动安全负责人:值周领导、值日教师。
4.器材准备
学生自带跳绳。
5.活动安排表
6.注意事项
如遇不良天气,就由班主任在教室进行活动。
2.2活动方案与实际开展情况分析
1.内容过于简单,学生活动的兴趣不高
从方案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一学期下来活动的内容只有两项,不只内容单一,连组织形式也很简单,跳短绳就是原地计时或者是计个数跳。学生在开学初的时候兴趣高昂,但是越到后面学生就拿着绳子玩了,跑操也都是应付性地完成任务,各个班级没有整齐的队形,相互之间还打闹。
室内活动,刚开始的时候班主任会组织活动,学生也很热情。但是到了期末,外面又是下雨,主课老师就占用学生课间操的活动时间,进行文化学习了。
2.体育教师工作量增大,组织管理难度大
虽然安排表上两天是值周领导负责,其余三天是由两个体育教师负责,按这样看来工作量其实也不大。但是因为由于学校规模比较小,专职体育教师只有两个,每到大课间活动时间,值日教师都会跑过来叫体育教师,所以大部分工作都是体育教师在做。在这种情况下增加了大课间的组织管理难度。
3.活动时间得不到保证,影响学生活动质量
学校没有明确的规定活动的时间多少,而且班主任也希望可以稍微早点回教室,这样学生有时间准备上下一节课,所以这里又缩短了学生的活动时间。每天8点开始课间操,8点30分第一节上课,中间也只有30分钟。教室到操场4分钟,其中排队等待2~3分钟,提前7~8分钟回教室,那么学生实际上活动的时间也就十分钟上下,有时候连十分钟也保证不了。
4.大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运动成绩没有帮助
通过一个学期的课间操活动下来,本以为学生的运动成绩会有所提高,至少跳绳会好一点,但是经过课堂教学测试发现,今年的成绩和往年相比差不多。这就说明学生即使参与了活动,也起不了帮助学生提高运动成绩的作用。
3进一步提高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效果的建议
3.1提高重视程度,建立科学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大课间体育活动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保障,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切实保障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同时,建立科学的管理和评价机制,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纳入班级以及教师评优评先的指标范畴,激发学生以教师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际作用。
3.2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小学生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注意力时间短,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当前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比较单一,很多小学仍然以传统的广播体操为主,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学校应当结合实际,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一方面创新大课间体育项目形式,比如采取游戏、活动的方式;一方面积极开发其他运动项目,一是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项目,二是积极挖掘当地民族民间运动项目,增加大课间体育活动趣味性和多样性。
3.3加大组织协调建设
对于课间体育活动开展而言,组织协调建设也是比较关键的,如果不能科学的协调组织管理建设,将会影响到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水平。在前文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很多小学在课间体育活动开展中,都存有组织协调失衡现象,对于此,需要根据小学课间体育活动开展中的要求,作出科学的调整和改进。从而保障在课间体育活动开展中,可以在组织协调建设过程中,对其进行精准的指导。例如,某小学在针对课间体育活动开展中,以完善組织建设为基础,进行了科学的组织协调建设指导,转变了整个组织协调建设方式,为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提供了保障。
3.4科学民主地确定活动内容
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跨度比较大,在体育运动的接受能力上截然不同,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发生转移,思维跳脱,不适合规范而严格的体育活动。因此,在各个年级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可以按照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的等级划分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效的选择,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全班学生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班级的运动,每学期的大课间内容由班级自主讨论决定,所需体育器材可由班集体购买并作为班级资产。
4结语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小学生进行每日身体锻炼的有效形式,开展合理、科学、有序、积极地大课间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展开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发展,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学校应当加强对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参考文献:
[1]韦云.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及对策[J].青海教育,2017(02):31.
[2]廖航.小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河教育,2016(10):65-66.
[3]倪惠新.对小学阳光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1):83-84.
[4]徐超.浅析小学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质量保证与成效监控[J].课程教育研究,2016(2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