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指导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孙柳 李亚红 李洪俊
[导读] 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
        摘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内外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使得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与之前发生了很大转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大本营,要承担起培养人才的任务。商务英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鉴于此,本文对国家标准指导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国家标准;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核心问题
引言
        商务英语专业开设至今不过十三年的历史,开办院校在专业建设上并不是十分完善,还存在各种缺点和不足。国家标准的制定和出台,在很大程度上,对于全国商务英语专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对于各个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有很大的帮助。
一、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概述
        有关商务英语的内涵,主要包括“商务”和“英语”两个部分,但是二者并没有主次之分,正确的理解应该基于以下几点。第一,商务英语应该理解为国际商务中所通用的应用语言,因为目前英语是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泛的语言,所以通用的应用语言主要就是指英语,所以称为商务英语。第二,商务英语的内容包括商务,也包括英语,但不是二者的简单结合,而是跨学科出现的一个新专业类型。第三,商务英语涉及商务和英语的知识内容,但是自身又自成体系。从低到高包括普通英语、通用商务英语和专业商务英语,三个层次共同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第四,商务英语专业从产生基因来看,天然具备应用性、复合性与国际性三大属性。最后,从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来看,其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要能够在商务沟通中使用英语;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使用英语进行商务沟通。
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应遵循社会需求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特色原则。社会需求原则是指以产出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必须要符合社会需求。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实际,需充分了解地方要求,努力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零距离”;整体优化原则是指在人才培养上各学校需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优化各种资源,使自身优势得以凸显。可行性原则是指学校人才培养必须要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如师资、设备、资源等因素,使人才培养方案能够顺利实施。特色原则是指学校的人才培养有与众不同之处,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地方院校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不能盲目追随大流,须紧紧围绕地方需求,以产出为导向,着眼地方优势,打造自身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三、当前应用型本科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专业素质薄弱
        大学教育具有专业性特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重点。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人才,不仅需要是英语技能,更需要系统的商务知识和技能。然而,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还是偏重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的培养,学生缺乏综合的商务能力培养,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认真思考其培养的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要加强学生“英语+商务”复合型人才的专业素质。
        (二)教学评价手段缺乏多元化
        目前,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手段都存在评价内容单一、评价方法单一、评价过程僵化等问题,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依赖期末考试这样的终结性评估方法来体现,无法满足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教学评价体系要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否则就无法客观的反映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此,教学评价手段的改革是商务英语专业改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对教学质量的检验和促进。


四、《国标》背景下应用型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改革措施
        (一)国家标准指导下商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
        商务英语专业属于跨学科专业类型,不同于商务专业、英语专业这类专业,因此对于师资队伍的能力和要求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商务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英语能力和水平,还要具备商务知识。不仅要有本国文化背景,最好还具备跨文化背景。此外,在国标中,要对师资队伍的结构提出了要求。规定师生比例要维持在1:18以下。教师要求硕士以上学历,而且在教师职称、年龄、学缘等方面要合理搭配。不仅要有校内专职教师,还要有行业专家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二)专业核心课程
        专业核心课程是学生学习商务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分为英语知识与技能、商务知识与技能、跨文化交际和人文素养四个板块,由于我国不同高校的生源、办学资源、师资水平、所处地区等方面差异较大,因而四个板块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所占比重不一。但基本来讲,主要包括商务英语听说、阅读、写作翻译等;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等;英语演讲、跨文化交际等;英美文学、欧美文化等。
        (三)建立多元化、动态化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语言和商务的结合,课程体系综合性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不能以传统的、单一的考试手段来检测教育教学质量。学生学习的评价考核方法要实现灵活性和多元性的结合,要实现对学生语言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的双重考核。首先,评价方法和过程要结合终结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自我评估三种评估方法,注重评价的动态性和实效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通过形成性评估和自我评估的合理设计,动态考查学生的强项和弱项,不断给予学生相应的反馈,从而使学生更清楚地知道哪些地方需要提高,哪些方面是他们的竞争优势,从而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其次,评价内容要考核评价学生的商务实践技能。注重实训环节,不管是情景模拟、参观、实习,还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等实践活动,都要把学生的实践表现和用人单位的实习评价等也纳入学生的评价体系中去。“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本地区、本校发展的商务英语评价标准,才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商务英语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校企合作教学
        由于有的商务课程实践操作性较强,对于长期从事理论和书本教学的教师而言,其对某类商务现象的理解和掌握往往落后于实际的行业情况。这就导致了学生到行业单位实习的时候发现已学书本知识过时,或者某些政策和操作流程已经不再使用。那么,如何避免教材和任课教师的知识储备滞后带来的这一不良后果呢?请行业专家或者企业领导走进课堂就是另一出路。由于西华师范大学地处三线城市,外贸业务较少,所以只能从周边的重庆和成都两个核心城市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领导来做某一领域的周期性讲座课程。虽然这些课程持续时间短,往往为期一周,但是任课教师和学生都学到了很多前沿知识和工作经验。为了进一步提高相关科任老师的专业知识储备和技能,学院会选派部分老师会到企业顶岗实习一个学期或者集中培训一个月,从各个方面实践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经过实践操作后,大多数任课老师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结束语
        从商务英语专业来看,商务英语以其语言和专业优势在国际商务合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强调应用,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特点。因此,要实现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根据《国标》进行专业建设改革。
参考文献
[1]耿利红.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用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写作教学模式探索[J].营销界,2019(52):295-296.
[2]孙颖.商务专业语言知识对商务英语翻译效度影响的探讨[J].营销界,2019(48):273-274.
[3]王莹.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ESP需求分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0(04):56-58.
[4]丁晓明.民办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时代农机,2018,45(11):170.
[5]张静.《跨境电商专业英语》课程分析初探[J].时代农机,2018,45(10):128.

作者简介:孙柳,1990.10.25 ,硕士研究生,女,保定理工学院艺术与外语学院商务英语教研室教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