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教学的非遗文化传承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李德蓉 龚万能
[导读] 非遗文化“进学校进课堂”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
        【摘要】  非遗文化“进学校进课堂”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学校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日益提高和普及,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创新与发展搭建了平台,让非遗文化有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环境,信息化教学手段将会使非遗文化朝着系统性、完整性、自主性及开放性的方向发展及传承。
【关键词】非遗文化  传承  信息化教学 信息资源库

        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要推动非遗文化艺术“进学校进课堂”,逐步实现非遗文化的普及,避免非遗文化远离群众生活成为博物馆的活化石,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真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和发展。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结合本地非遗文化特点,持续开展了非遗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在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中进行了实践研究.
        一、非遗文化的校园研究与探索
        1.本地非遗文化发展概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结晶,也是人类文化瑰宝,体现着伟大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通过深化理念、不断宣传、完善政策,各地在非遗文化的抢救性挖掘和保护传承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薪火相传,迸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
        笔者所在的枝江市,目前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7项;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和春、李从海两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0余人。这些非遗文化反映出我们枝江人的生活智慧、生活习惯、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丰富了我们对地方文化多样性、多元性的理解。
        为把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播种在人们心田,我市已组建各类民间文艺小分队一百多支,打造“关庙山乡土文化节”等各类传统文化展示传承平台十余个,民间民俗文化传承基地若干个,系统地搜集整理编印了极具地域特色的演奏表演风俗如“枝江楠管”、“枝江碟舞”等优秀民间文化教程等书籍十余套件,系统培训“土生土长”的民间文艺骨干不计其数,各类文化展示交流演出层出不穷,极大地展现枝江的文化魅力。
2.非遗文化绽放校园
        启动非遗文化教育进校园,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感受地方文化的特色及魄力的同时,也为他们的成长增添了故乡情结及精神食粮。学生零距离、亲身参与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魅力,从而引导学生认识非遗、参与非遗保护,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近年来各中小学校也正积极探索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团、进课程、进课堂、进教材”的途径和方法;在丰富非遗保护项目的基础上,培养更多高素质“非遗”传承人。如我校将枝江民间吹打乐、楠管、剪纸等非遗文化引进校园,设置了专门的地方文化工作室,开设了学生非遗社团。如民间吹打乐表演队,多次在枝江市演出并代表枝江在宜昌市参与表演;我校剪纸工作室,学生作品装饰着各类会议室、展区,备受青睐,并将通过本校电商专业,进行网上销售运营。
        学校用实际行动推动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保护,继而发现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国增强民主自豪感和文化软实力做了贡献。

当然,非遗文化不能局限于能偶尔看到的成品展示,更多的传统技艺有时用言语难以表达清楚,或一次性难以学成,这就需要对非遗文化“数字化”,就是组织人员通过摄影、录像等多种方式将这些非遗文化的创作过程或经典作品记录下来,并陆续将其制作成微课或网络视频资源,提供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学习、体验、内化。这种“数字化”的保护措施正是信息化教学手段的一种有效应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也顺应了时代发展需求,势在必行。
        二、信息化教学条件下非遗文化传承的尝试与实践
        1.非遗文化的教学资源库建设
        非遗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在非遗文化的保护中,光靠地方博物馆及文化馆征集、收藏研究和展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现代信息化力量征集和传播,做到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因此,在传承过程中需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针对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搭建更多的多媒体交互平台、非遗文化代表作品欣赏平台、非遗文化作品交易平台等互动平台,为开放的创新性课堂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和渠道。我们的做法是通过不同的主题建立教学资源库,将各种非遗教学资源以“主题”的形式创建在资源库中。如以研究“枝江民间吹打乐”为主题、以研究“枝江楠管”为主题、以研究“枝江扇子戏”为主题、以研究“枝江酒酿造技艺”为主题等,来丰富本地非遗文化的实质内涵,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以达到教学目的。
        非遗文化传承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使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包括收集、整理、开发、传播和利用各种相关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匀学校剪纸工作室成立以来,就剪纸历史追溯,发展衍变,剪纸的工具、工艺、技巧技法、使用的材料等内容,从文字叙述、图片资料、特色作品展示到视频记录,多维度、多种形式地建设剪纸教学资源库。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库建设及保护搭建平台,为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信息化助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通过搭建资源库及互动交流信息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交互等,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者。利用信息技术可观、可测、可控性来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各种感官,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地分析、比较与综合,进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
        如民间吹打乐的历史渊源以及发展衍变,它的乐器组成,以及演奏分类及演奏技巧,代表作品等,通过视频,音像等多种途径创设情境。多感官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引起积极的学习情绪。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网络交流学习平台即时与同学或教师进行互通交流和疑问解答。这种线上线下的的学习形式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具有信息容量大、信息反应快捷、信息呈现多元化、信息交互智能化等优势。这种信息化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的学习方式逐渐多元化,文化的传播的度更加快,传播的范围更加广阔。
        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人工智能等使非遗教学更直观、教学交互性更强、教学效果更优,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们要善于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使非遗文化教学向系统性、完整性和自主性及开放性的方向发展,来提高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让信息化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及传播,创新传承方式和表现形式、丰富和充实文化内涵、搭建更广阔的文化平台,为多角度多方位宣传本地非遗文化提供基础保障。同时用多元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及网络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必将扩大和延长非遗文化教学的成果和生命力,让非遗文化在校园内落地生根,传承并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