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科技、时代、建筑市场信息化的发展,BIM技术能够帮助业主实行全过程监控,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用BIM技术的数量日渐增多。文章结合建设工程监理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实施情况对BIM技术下专业建设进行分析,同时分析“1+X”证书下BIM类技术人才培养的优化设计方案。
关键词:BIM技术;工程监理;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实践
一、前沿
住建部《2016-2020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中对BIM的要求是“十三五”时期,全面提高建筑业信息化水平,着力增强BIM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一些地方政府也出台相应的BIM相关制度文件以加速推广BIM技术在国内的应用和发展。
2019年4月1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联合发布新职业(人社厅发〔2019〕48号),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员正式成为新职业之一。2019年4月17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试点工作的通知》,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成为首批启动的试点证书之一。
随着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不断发展,目前BIM技术的应用逐步深入,企业已经认识到BIM技术能够简化施工过程,节约成本、缩短工期、提高效率、保证质量。BIM技术被视为现代和未来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必备专业技术能力,企业对BIM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目前我国BIM技术人才的严重匮乏却限制了企业对BIM技术的应用,高校作为直接向建筑行业输送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教师作为BIM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承担者,高校及教师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各高校在课程中教授BIM理论知识和实操相关的知识,才能够真正实现BIM人才的量级突破,才能真正进入建筑业的“BIM”时代,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具有竞争力,能够得到企业的欢迎和认可。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本科)积极主动对接行业前沿,大力推动BIM技术应用发展,与企业深度合作,先后建成BIM技术应用中心、现代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实训基地,拓展了BIM技术应用专业方向,培养了1支BIM教学团队,7支BIM课程团队,校企合作开发了4门BIM建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合编了5本浙江省“十三五”BIM系列一体化项目新形态教材。目前重点对“1”与“X”深度融合制定教学顶层设计,对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不断调整。
二、BIM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
(1)构建三精课程体系,培养精细化监理人才
围绕培养新型监理员为核心,施工员等为拓展的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中心,贯穿典型项目,在原以BIM技术支撑的工程识图审图、工程控制、工程管理三大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构建基于BIM技术支撑的精确建模、精准控制、精细管理的“三精”课程体系,将BIM技术与监理工作进一步深入对接,在施工前,会建模,审查BIM设计模型的深度和质量;在施工中,能够将监理工作成果挂接到BIM实体模型中,有效地进行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控制及合同、变更索赔等工程资料管理。
第一阶段,模型建立,精准建模:施工前能将二维CAD图结合BIM技术进行三维模型快速搭建,通过图纸会审、多专业碰撞检查优化BIM三维模型,审查BIM模型的深度和质量,进一步完善BIM三维模型。通过识图类和基础建模类课程来实施,特别是对模型的会审和优化。
第二阶段,模型应用,精准控制和精细管理:施工过程中1)场布规划,利用BIM场布模型,对临时设施的位置及交通路线进行合理优化,为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绿色施工提供有力支持;创建的临时设施BIM模型保存在企业库中,为企业临设标准化搭设图集的编制提供素材。2)进度控制,沙盘实际进度模拟,通过通过BIM协同平台,可随时查阅现场施工进度及工况为进度快慢总结提供依据,辅助现场避免拖累工期的因素。3)成本控制,可以在BIM平台中调取任意的工程量数据,可以做预算与实际的两算对比,通过对比可以知晓成本是否超标。4)质量安全控制,首先对质量、安全以及文明施工问题的照片进行的上传并挂接模型,其次落实整改形成闭环管理。5)资料管理,基于BIM协同管理平台挂接和输入相关资料,用于过程项目管理监管、归类、查找及追溯。
(2)人才培养梳理课程融入BIM技术的应用点
建设工程监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融入BIM技术内容,主要通过以原课程内容中植入和新开设课程两种形式融入BIM技术。
原课程中植入BIM技术:在已开设的识图类(建施、结施、设施)课程中利用BIM三维可视化的特点,将BIM技术用于辅助教学的手段,这种方式也利于学生快速高校的掌握基础知识。在已开设技术类课程中增加BIM的内容,以教学内容能够跟上行业的发展。
新开设BIM类课程:增设BIM基础建模类课程:Revit、CAD、tekla structures、Revit建模综合应用等,让这生掌握BIM建模软件的操作要点,后监理专业模型的审核和优化以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增设BIM应用类课程并增加为两周,BIM综合应用实务,重在对模型进行进度、成本、质量、安全等管控,同时结合1+X考证的需要融入考纲相关的内容,为学生从事现场BIM应用奠定基础以培养信息化新型监理人才。
(3)开发专业拓展课程选修包
依托建筑专业群,在18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共同开发安装工程类、钢构工程类、市政道桥类、建筑动画类、绿色建筑类、工程管理类、工程造价类7类专业拓展课程包以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培养学生专业的拓展能力,深入一线企业、毕业生、在校生的问卷调研分析和18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地实施情况对专业拓展包进一步进行了优化和调整,专业拓展课选修包调整为3类,工业化类、信息化类、市政道桥类;在专业课程基础上的延申和拓展,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规划提供机会。
三、BIM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的BIM类师资团队建设
组建BIM名师工作室,制定团队详尽的成员建设方案,通过跟班听课、专项培训、下企业实践、访问工程师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培养骨干教师,培养了1支BIM教学团队,7支BIM课程团队,16位专任教师考取了全国BIM技能等级证书,4人获取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中国图学学会的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全国BIM技能等级考试)考评员资格。于此同时也不断积累信息化的教学资源素材。2018下半年已外派1位教师进入企业进行驻场服务学习,学习工程项目的施工现场BIM技术在监理工作中的现状,形成了校企合作项目,收集了BIM应用类挂接资源库建设,其中包括现场常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和隐患的照片以及现场常见监理资料资源,为监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奠定基础;2018下半年已外派1位教师企业主要服务于企业技术管理部门,为企业进行BIM培训,使得BIM技术运用能力的提升,系统化了解BIM实施应用的内涵;2019年10月派四位BIM团队的教师进入高校参加1+X证书培训一个月;
四、1+X证书下BIM类技术人才培养的优化设计方案展望
(一)构建并实施“1”与“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1)探索“1+1+N”校企双主体育人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引合作企业培训讲师进课堂,与校内教师共同开展BIM课程教学,形成“一个企业讲师+一个校内教师+若干学生”的“1+1+N”校企双主体育人的教学模式[1]。企业讲师有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学校教师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使得学生能够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学习,有助于BIM技术能力的提升。学生大一期间学习BIM建模类课程,大一下学期可以开始考取BIM初级证书;大二期间学习BIM专业应用实务类课程,大二下学期可以自主选择开始考取中级证书;大三参加企业真实工程项目真题实战,大三下学期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开始考取高级证书。
(2)建构“工程+BIM”分层次模块化组装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组装重构,工程类课程对接BIM技能考评大纲,在既有工程课程内容中植入BIM考证内容,形成“工程类模块+BIM考证模块”。BIM类课程对接初、中、高级考证分别开设BIM建模模块、BIM专业应用实务模块(包括:建筑设备类专业应用实务、建设工程管理类专业应用实务2门课程)、BIM综合应用与管理实务模块,中职、高职、职教本科结合考评大纲及专业实际需要,进行模块化选装,满足学生提升BIM技术应用能力和BIM考证个性化需求。
(二)校企开发线上线下BIM信息化教学资源
优化BIM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原有4门项目化BIM系列(土建、钢筋、机电、钢结构)建模在线开放课程的基础上,对接“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考评大纲,结合BIM考证要求,可在课程中加入相关BIM建模类考证内容模块。
开发BIM专业应用及BIM综合应用在线开放课程。对接“1+X”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评大纲。
(三)对接“1+X”证书师资需求,加强BIM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能够有效的落地实施,建筑类专业要培养培训一支能够准确把握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中级、高级)的先进理念、考试制度、考试内容以做好专业教学整体设计。满足新技术,新技能培养培训需求的教学创新团队。(1)加强专业带头人培养:专业带头人要加强1+X证书制度,新理念的学习,准确把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标准的内涵和要求,带领专业团队,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等顶层设计,出台人才培养方案。(2)加强骨干教师培养:组织骨干教师、创新团队教师积极参加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专门培训学习并考取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得考评员的资格证书,继续选派教师继续参加BIM下企业实践、访问工程师,进一步培养其实际BIM工作能力。(3)加强校外兼职教师的聘任:
引进BIM相关软件培训教师或相关企业兼职教师,培训校内学员具备BIM综合应用与管理能力。同时校内教师与企业讲师结对,跟班听课学习,进一步培育校内专任教师BIM课程任教能力和考证培训能力,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4)一般教师培养;由获得考评员资格的教师和企业培训兼职教师分方向对教师进行内部培训以提高BIM职业技能,并获取相应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初级、中级、高级)。全面提高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与培训能力。
(四)对接“1+X”证书考试需求,优化实训基地建设。
结合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要求不断改善实训条件。一是对接BIM考证需求,继续引进合作企业BIM相关软件;二是优化硬件设施,在现有电脑数量及配置满足考证需要的基础上,购买人脸识别设备,确保每个考场配备1台,用于身份证信息与照片、人像的比对;每个考场还需配备全覆盖的视频监控,并能保存好为期1年的考试现场视频备查。
参考文献:
[1]吴昆 1+X证书制度试点背景下BIM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27,15
[2]张志强 产业转型背景下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 2018.45(05),53-54
[3]黄海生.吴丹丹 基于BIM的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教学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6年4月第36卷第4期
基金项目: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级教学改革项目,项目名称:基于BIM技术建设工程监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践——以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18JG001
作者简介:付敏娥(1980—),女,陕西宝鸡人,副教授/工程师,主要从事工程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