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围绕核心素养教育,从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求“真”;挖掘教材,鼓励学生崇“善”;师生合作成长,带领学生品“美”三个方面出发,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真、善、美”的渗透策略。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生命教育
雅思贝尔斯说,真正的教育应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的灵与肉的交流活动”,而不是“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是一种相互合作、探究分享和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实践过程,并不是单纯地在课堂中传授政治思想理论,而是要在课堂中进行师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其能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学会自主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道德与法治教育是一种引导学生求真、崇善、品美的过程。在这里,师生滋养精神,启迪心灵,共享生命的成长。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求“真”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出自韩愈《师说》的经典名 言,道出了教师的使命。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求真的可贵品质。教师在学科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站在人类科学史、文化史的高度,厚积薄发、深入浅出地把知识呈现给学生以拓宽其视野,丰富其知识、增强其能力、提升其精神,鼓励其追求真理[2]。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笔者会在书本知识点的传授基础上,结合最新的时政热点,融入与生活实际相符合的情景,让学生思考更多生活中的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 值观和世界观。在“合理利用网络”的课程中,笔者通过澳洲童星艾米的网络暴力事件,引导学生对网络暴力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认识到恪守道德、遵守法律的 重要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上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笔者在学生表达观点后进行深化,以《刑事诉讼法》中有关诽谤、利用网络信息辱骂诽谤他人的处罚信息警示学生不要违反法律,做文明的新时代网民。
道德与法治的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敢讲话、讲真话、追求真理。学生在看问题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是多元的,有时甚至是互相冲突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地引导。比如,在讨论“学习是苦大于乐”还是“乐大于苦”这一观点时,鼓励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对学习的感受,这时候有的学生会“随大流”,讲空话、套 话,没有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则认为学习比较累和枯燥, 自己的时间变少了。如果教师简单地评价:“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么这节课在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就是失败的。这时笔者会提供真实的案例,学生通过丰富、翔实的人物学习故事,甚至学习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例,自然地得到“学习有苦也有乐,我们要发现学习的乐趣”的观点,从而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获得新知,启迪心灵。
二、挖掘教材,鼓励学生崇“善”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吸收国家 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认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体现”,从而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3]。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意义的素材,始终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从而创造出道德与法治课引人入胜的魅力。比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勇担社会责任“服务社会”的学习中,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义务意识、公民意识及主人翁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地处理和运用课本材料,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使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得到顺利实现。
一个有着良好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学生是心存善意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结合课程教材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和看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重任。
教师通过对爱国、责任、道德、法律等知识的教授,帮助学生确立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善良文明的公民,从而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
三、师生合作成长,带领学生品“美”
第一,追求课堂互动之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 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在七年级上册第五课“交友的智慧”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辩论赛,让学生就“网络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进行辩论,学生进行讨论,在辩论环节 学生积极发言,思想的碰撞形成了活泼、开放的课堂氛围,学生想到的观点言之有理,贴近生活。辩论过后,师生共同合作,总结出网络的有利和不利的影响,深化了学生对网络作用的认识。总之,笔者的理想课堂是将课堂的主导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生成知识点,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专业素养,构思好教学的环节,并且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层层探究知识点。通过构建这种师生互动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同时培养其辩证的思想,提高其主动学习、大胆发言的能力。
第二,追求情感动人之美。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发掘并激发教师、学生内心的情感发挥“情”与“情”间的互通、互 动效应,才能使知识的真、善、美融入师生的交流,让新课程 改革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充满生气,充满活力。教师需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发现和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寓教于情,做到情真意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用真情赢得信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如讲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勇担社会责任”这一课时,笔者会播放年度感动 中国的人物事迹视频,并饱满深情地宣读“颁奖词”。这样的 “颁奖盛典”,会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洗礼。“人生的价 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很自然地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
第三,追求实践成长之美。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来源于真实事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如情景剧表演、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政治课堂才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高效教学课堂[4]。在八年级上册“维护国家利益”的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活动课形式,开展“祖国在心中”的演讲比赛,让学生把自己的爱国之情写成演讲稿,并通过演讲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在演讲比赛中,演讲者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抒发自己对祖国发展的看法,激扬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同时铿锵有力地说出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捍卫国家利益的观点。课堂里的每位学生都是评委,通过评价演讲者的演讲 内容和情感表达,在课堂中达到爱国情怀的共鸣。这样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体会、在表达中体 验对祖国的爱,从而达到生命教育的目的。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引导初中学生道德与法治素质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情感入手,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将学生培养成爱国诚信、遵纪守法、充满正能量的合格公民[5]。
参考文献:
【1】卡尔·雅思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
联书店,1991.
【2】刘婧婧,李娟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J].考试周
刊,2018(80):37-39.
【3】郭培霞.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价值、问题与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7 (18):75-77.
【4】史宁中.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改革[J].中小学管理,2016(2): 19-21.
【5】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6):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