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对高等技术人才的需求较以往更迫切,这同时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作为其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中的关键一环,需引起广大高职院校的积极重视。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状进行了总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三全育人”的理念下,科学系统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1]在2019年6月印发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提出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2]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推动工作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任务。
1 “三全育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关系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践行“三全育人”理念的有效载体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中“心理育人”的具体实施途径,要求在工作中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对学生人文方面的关怀和心理方面的疏导,全面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全面统筹育人资源与育人力量,是积极有效地践行“三全育人”理念要求的实践载体。[][3]
1.2 “三全育人”理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全育人”理念自兴起到完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我国高校思政工作提出的要求,引领了高校思政工作的发展方向。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有赖于“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论指导。其中,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完美契合,且三者的有机结合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套科学的方法体系,具有理论基础和现实指导作用。
2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社会经济的高速但不平衡发展带了许多负面效应,导致的许多社会问题,如浮躁、拜金、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受等,在高职学生身上集中显现,而他们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成型期,身心都在发生剧变,这使得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社会经济变革,生源现实问题增多
高职院校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单招考试,许多已有多年不上学或社会经历,加之多为农村出身,学生家庭关系问题和学习基础差等原因导致的自卑、心理冲突、不善交往、敌对、叛逆等问题层出不穷。笔者连续两年对近万名高职新生进行新生入学心理普查结果发现,每年有超过 11%样本的因子分显示心理结果异常,其中,高职生在比较常见且比较典型的是轻生、失眠以及自卑等因子,自卑心理明显。[][4]
2.2 专业师资紧缺,课堂教学作用不显著
《实施纲要》强调,各高校要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按照师生比不低于 1∶4000 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 2 名专业教师。实际上很多院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是其他专业转型的老师,同时国家多次发文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纳入人才培养计划,要写进课堂教学计划,但在具体实施上仍多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课程安排紧张,且专业针对性强,故多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压缩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的比重。
2.3认识存在误区,心理育人合力尚未形成
虽然近些年心理咨询咨询较以前相比社会接受度有所提升,可仍有很多人普遍认为,接受心理咨询就说明有病,心理咨询服务就是为心理或精神有病的患者设立的。当有心理困惑时,很多学生不敢去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求助,接受专业心理咨询。也有一部分师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谈话聊天,讲大道理,就是做思想教育工作。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身体好,能吃能喝就是没病,坚持让学生强行融入学习生活,导致学生真的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甚至无法保证正常的学习生活时,学生除了要承担心理压力,还要承担对不起父母的羞愧感,导致心理问题的加重。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投入比较多,这种障碍矫治性模式无法满足高职学生成长性需求,无法真正有效提高高职学生整体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3 “三全育人”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策
3.1 以全员育人为核心,集合育人合力,营造全员参与环境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提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为人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肩负着身体力行去影响学生心理人格成长的重任。首先,全体教师都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储备,要有心理育人的意识。其次,要着力培养并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实践技能过硬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队伍,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提升理论和技能水平。再次,发挥学生自助能力,选拔并培养班级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信息员,做到心理危机的早发现早干预;建立并培训一支朋辈心理帮扶队伍,如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或朋辈心理帮扶社团,作为学校层面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抓手,以点带面推进心理健康知识的渗透。另外,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写进人才培养计划、纳入课堂教学计划,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必修和选修课程,保证足额的课时量,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班级,保证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都接受过规范、科学的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3.2 以全过程育人为基础,关注学生发展,把握心理关节点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应以长期预防为主,同时还要注意重大事件、重要时段、重点问题的全程关注。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从过去的被动咨询方式转变为主动预防,针对如贫困生、学困生、网瘾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特殊群体,在新生开学、重大活动前后、季节交替时节、学生就业前夕、毕业生离校前后等不同时段,做好相应的心理预案。
3.3 以全方位育人为契机,搭建联动平台,扩充心理育人渠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门课程或者技能的传授,而是学生思想和人格发展的系统培育工程,要保证其发展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整体教育中全方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 结论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因生源的特殊性、复杂性,学生心理问题可能更普遍、更隐蔽,共性问题也更多,故在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上需要学校、教师、家长三方合力,协同教育。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潜力,同时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及时干预,构建适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工作格局,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实施纲要》的通知,教党【2017】62 号[Z].2017.
[2]中发(2016)31 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3]吴先超. “三全育人”视阈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81-83.
[4]马建青 , 王东莉 . 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档工作的理性思考 [J]. 应用心理学 ,2009,15(1).
[5]耿艳 , 李梅 .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述评——江苏师范大学新生心理普测数据分析 [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2(6):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