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乔宁宁
[导读]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学生能在自主实验、探究中获得生物知识的运用,形成科学的学习精神和态度,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指导是研究性学习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决定着整个中学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一、确定研究课题
1、选题的流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题是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决定研究性学习成果大小的关键环节。对于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选定研究方向是需要有知识积累和储备的,知识可以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学习和阅读、新闻事件等等。对于刚刚涉足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来说,一开始往往对几个方面的内容同时具有研究兴趣,这个时候要反复权衡之后选定一个自己最为擅长的内容作为研究方向,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这一个方向开展活动。在一个学期中,每个班级可以确定多个研究问题,每名同学都可以有自己的研究问题。
2、选题的基本要求
        (1)知识延续性。选题要以本学科知识和本学科与其它学科紧密的相关生物知识为内容,把研究性学习作为课堂的延续和发展。这样不但可以深化课本内容,也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
(2)内容新颖性。课题的立意、提出的观点以及实施的手段,研究的方法,选择的材料要有创新,更能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
(3)实施可行性。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验条件,调查所要求的交通条件、信息渠道等都是学生当前能够解决的。
(4)社会效应性。选题要有现实意义,应结合当地的实际,贴近学习、生活,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当地的一些真实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突出研究的实效,利于课题的高质量完成。
(5)区域特色性。以本地区环保为载体的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我价值的实验感。
二、组建课题组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获得结论,其更加注重问题研究的过程,提高学生与他人分工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因此,研究性学习不能只对少数学生提出要求要,而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学生全班同学的研究课题收集整理,统一张贴展示在班级中,没有课题的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加入感兴趣的课题,组建课题小组。一般每组为4-6人,民主推荐一名小组长,负责研究活动中分工、活动管理、交流和评价。
三、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
        研究计划是一份具体的实施计划书,就好像一张施工蓝图,是课题研究的具体指导。

课题研究计划包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昂发、活动计划、预期成果等内容,有的小组还要设计调查表,访问卷等。设计课题研究的计划和方案的过程,本身就是一项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同时为学生后期的研究活动做好准备。对于初次尝试这项活动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需要老师的帮助和指导。我们多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出大致的研究方案流程,而具体步骤有学生小组内讨论完成。
四、实施计划和方案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因此,研究的过程是整个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施重点,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给学生保留足够的时间和资源,让学生重分体验、感悟、发挥自身的潜能,另一方面,教师也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和帮助。此外,对一些稍微简单的问题,也可以组织有能力的学生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指导,是一个提高效率的方法。及时适度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发挥自身优势,施展自身才华,按计划完成任务。
五、完成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反映研究过程和结果的书面材料,是学生归纳,总结、论述、反思和展示自己成果的过程,完成研究报告才意味着研究课题的结束。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容易出现有始无终的现象,实践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研究报告却懒得动笔或草草了事。所以实践活动结束前,必须要求并指导学生完成研究报告,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
六、成果交流
        在这一阶段,学生将归纳整理好的成果材料采用一定的表达方式向大家汇报,可以使小论文,还可以采取开辩论会、搞展板、出墙报手抄报等形式。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这是研究性学习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流讨论中,学生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的分析和辩证的思考,学会敢于和善于申辩。
七、研究性学习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研究性学习开展和实施的重要环节。选题的自主性,决定了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并且研究行为持续时间较长,如果仅仅由老师进行评价,难免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对学生成果的评价可以采用生生互评、师生共评的形式,并多做优点提示评价,这样不仅是对学生个体的肯定,也是对学生团队及其管团队合作精神的肯定,更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护。评价应注意的问题1、重结果更要重过程。2、指导与激励结合。评价过程要把指导与激励结合起来 ,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要进行肯定和赞扬,激励每一个学生与小组其他成员分工合作,为小组研究课题进展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师指导学生全面参与研究性学习,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的习惯,形成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以及有创意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这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