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时期,高职人才需求也同样发生了变化,从单纯的技术型人才向综合实践型人才转型,意味着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又提升了一个台阶。而从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现状来看,相对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轨迹,进而产生很多高职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机制调整方面需具备一定前瞻性,在专业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方面应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作用,既使人才培养方向贴近社会需求,也进一步推动了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协调发展。
【关键字】高职生;社会需求;培养模式
我国市场经济在经历调整发展后逐渐进入平稳发展的新时期,固有产业结构已相对平衡,要推动经济发展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而新增长点必然来源于行业创新发展。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转型期,我国经济不可逆转地进入了发展的新常态,社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尽管市场经济发展间接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为高职人才职业发展开辟了很多渠道,但随着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社会对于高职人才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这种需求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对高职人才培养产生哪些影响呢?
一、新时期高职人才社会需求的变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职业教育的社会需求逐渐增大,给高职人才发展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调结构稳增长”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传统的高职人才就业率下降,且失业率也在逐渐攀升,这是由于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单纯技术型人才饱和等客观环境因素造成的。
但市场经济并没有关上高职人才的就业窗口,相反,随着一些新兴职业的诞生,新的人才需求也逐渐浮现出来。人工智能技术人员、物联网技术人员、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人员、等职业角色为高职人才就业提供了新的出口,而同时也成为新的人才社会需求。
通过对这些新兴职业角色的分析,再结合当前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特色来看,传统企业正在向产业互联网转型,而传统企业对专业化人才、经验型人才的需求,也随着孤岛无法生存、传统模式步入自封时期等现象的出现而被迫转型。对高职人才的新社会需求越来越明晰:
一是同质化高职人才的需求量正在缩小,这是由于传统技术行业已进入平稳发展时期,比如由于工业行业对数控加工程序员的需求已趋于饱和;但对于产品经理的需要却增大了,这说明社会对于高职人才品类的需求在增加,而单品类人才数量的需求在缩小,换句话说,当前市场经济需要更加多元化的高职人才结构。
二是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求在增加,这与市场经济结构调整有关,随着新媒体、自媒体行业的兴起,新媒体运营人员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等职业角色,并衍生出很多基于新媒体行业的新职业角色,这些职业角色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等素质已成为职业角色的必备素质。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员与新媒体平台或公司是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而并非传统模式下的雇佣关系,这使得从业人员有了很大的创新自主权,也有了创业权限与乐趣,更好地激发其创新。同时也可以看到这类职业需求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需要横跨的专业较多,对知识储备要求也较高。
三是对跨界人才的需求在增加。跨界人才是指同时从事两个或多个职业的人才,通俗来讲,比如当前物流行业从业人员,同时也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人员,这种跨界人才的需求是适应当前行业交叉发展、迭代发展而产生的新型人才,也是未来高职人才的发展方向。
可以说,新兴职业角色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经济发展推动社会需求发生变化的必然现象。但作为高职人才及其培养院校来讲,还没有做好应对人才社会需求变化的准备。从目前高职人才就业率降低、失业率增高等问题可以看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改革,亟待与社会需求进行新的协调。
二、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协调策略
目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新兴行业、新兴职业的出现是产业结构重要调整的表现,也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的方向,唯有如此才能使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统一,才能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那么如何解决新时期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协调问题呢?
(一)赋予高职院校自主调整权,灵活应对社会需求变化
在人才培养领域,绝大多数教育是落后于社会需求变化的。这是社会发展规律决定的。但为了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需要灵活设置教学内容,赋予高职院校一定的学科调整与专业设置的自主权,才能避免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失衡越来越严重,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衔接度。一方面从专业设置角度,改变传统职业教育中专业设置的方式,各专业之间设置一定的关联课程或交叉课程,以便于学生可以跨专业学习,为步入社会积累更多的技能。另一方面也需要避免过于追求市场变化,以社会需求为指导进行专业设置而导致人才培养走向功利化。比如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中增加新媒体课程,但新媒体所涉及的专业技术较多、行业广泛,仅仅作为一门课程教学,学生很难全面性地掌握新媒体技术,甚至达到从事新媒体行业的能力。因此需要从新媒体行业所涉及不同专业领域知识入手,构建新媒体专业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新媒体行业技术,以便使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达成统一。
(二)提升企业参与度,实现高职人才能力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统一
在社会对高职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跨界延伸能力需求量日趋增大的今天,应对产业调整时期带来的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环境,如何超前把握高职人才培养方向,是高职院校需要克服的困难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从校企合作办学入手,调整双方合作的角色,切实将企业作为教学的合作伙伴,而并非实践基地的提供方。加强企业参与教学的力度,在制定专业课程设置时,适度采纳企业意见,有助于双方全力培养未来3-4年行业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从教学之初就将行业未来发展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使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定向培养、人才实现订单制,既满足了企业需求,也实现了超前培养高职人才的目的。
(三)跨界教学,提升高职人才的竞争力,满足社会对跨界人才的需求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大潮中,跨界发展成为当前企业生存的重要商业模式之一,交叉行业发展给从业者带来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尤其对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更高,而创新创业能力并非一朝练成,需要大量积累经验,拓宽创新思路。而这些能力的训练还需要在校内完成。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采取跨界教学的模式,根据当前行业发展规律进行人才职业发展方向的规划,同时采纳企业反馈建议,为高职人才量身定制跨专业的教学课程,启发学生创新创业思路。在拓宽学生职业发展方向的同时,也提升了职业竞争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职人才社会需求的变化,不仅是需求量的变化,更是人才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需求,给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跟上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不仅跟上社会需求的变化,甚至超前引导社会需求变化,成为未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也将成为二者协调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娜. 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项目化教学研究[J]. 高教学刊, 2017(17):42-44.
[2] 谭伯勋.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及构成要素[J]. 职教论坛, 2017(10):64-68.
[3] 罗士喜, 孙文琦, 郭志立,等. 当前高职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21):86-91.
[4] 刘彩云. “互联网+”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初探[J]. 赤子(上中旬), 2017(01):89.
[5] 蔡卫星, 张学. 新常态下高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性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 v.30;No.214(24):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