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与教育对策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奉恒花
[导读]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了世代耕耘的土地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了世代耕耘的土地。他们背井离乡,大量涌入城市,加入了打工、经商者的行业,很多人成为了我们常说的农民工。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留给家乡年迈的父母甚至亲戚,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但是,目前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系统性破坏,他们的家庭教育问题、学习和社会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思想根源;教育对策
        1概况
现阶段,农村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或者哥哥姐姐照看的留守儿童,他们疏于管教,容易犯错,在课上不认真听讲,课下不好好完成作业,顶撞打骂老师,与同学关系恶化……针对社会上这样的特殊群体,对他们的关注和教育,也成为了我们应该考虑和深思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之间的结构,大多数在农村务农的中年人都选择去大城市外出打工,而此时孩子就只能在家里跟着老人一起生活。由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心理成长路程复杂,处于心理转型期,缺少第一监护人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所以由于这些孩子缺少陪伴极易引发一些心理问题,造成他们的抑郁倾向,甚至自杀。
在接触农村留守儿童的日子里,与他们沟通过程中,以及在试图联系他们父母的过程中发现,父母手机号一般都打不通,有班主任叫家长来,却都是上了年纪的爷爷奶奶坐着一两个小时的公交车从村里赶到镇上……然而老人来到以后,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管教也无济于事。
这一系列的现象对比在城里上学的孩子,每天都有父母的陪伴和关爱,有好朋友陪伴他们,业余时间、周末还能去游乐场玩耍,而农村学校的学生并非简单的一两个家庭会如此,试想整个中国的农村教育问题又会有多大需要改进的空間。
        2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2.1 心理问题
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有焦虑心理的人占27.4%,有抑郁倾向的人占27.6%,易怒的人占22.7%。农村留守儿童绝大部分都缺乏家庭的关爱,很多孩子都是被祖辈或者其他亲戚抚养,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们和父母的联系非常少,甚至关系也十分生疏。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最需要父母疼爱的年龄的阶段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使得其出现很大的心理缺失,而这种心理缺失又会直接折射成为他们性格上的各种问题,普遍存在的一点就是由于父母的缺位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这些留守儿童普遍成绩不良,对生活十分消极,并难以和他人正常的沟通并建立起友谊。农村学校中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对于学习乃至生活都提不起兴趣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其中女童相对较多。这些留守儿童通常都有被父母遗弃的心理,其应有的家庭教育也十分缺位。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缺少关爱和引导。青春期时的孩子情绪易发生起伏,由于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容易产生自卑、孤僻的情绪,甚至抑郁。缺少父母的关爱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
2.2 行为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现状主要有任性、自觉性差,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差,品性恶劣,安全意识差等等。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中有57.6%的孩子有过失行为,35.2%的孩子有说谎行为,7.4%的孩子有偷窃行为,30.6%的孩子有攻击行为,41.3%的孩子有破坏行为。在另一个针对200名留守儿童的调查中发现,其中爱睡懒觉的人占65%,起床不刷牙的人占71.5%,不吃早饭的人占22.7%,不洗衣服的人占91.4%。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引导,使他们不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超出道德、法律的底线。农村留守儿童大多跟祖辈一起生活,隔代监护人由于文化层次较低,对孩子精神上的引导和道德习惯的养成关注欠缺,时常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

由于缺乏父母的约束和引导,许多留守儿童在行为上出现偏差,其中初中阶段的男孩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迟到早退、旷课、打架、抽烟喝酒的情况经常出现,甚至染上小偷小摸的恶习,加入黑社会,参与抢劫、赌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留守儿童教育应对策略
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首先要从家庭教育抓起,要积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重视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尽量做到以考虑孩子为主,减少父母外出打工,如果双方父母或有一方外出,家长要经常和监护人及老师进行电话沟通交流,掌握他们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情况,随时关注他们的成长。外出父母不仅要经常性的对孩子的表现进行鼓励和表扬,还要认真聆听他们的心声,做他们生活上的“朋友”,要让他们感到父母虽然不在身边,但是还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这样才不会在心理上产生孤独感、自卑感。觉得自己和其他孩子一样有人呵护,让他们感到“身留守而心不留守”。
3.2家校互助?强化管理
学校可以通过调查摸底,对各班级的留守儿童建立信息资料库,了解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的信息,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互助。学校着力在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上下功夫,加强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工作,在他们心理、思想上进行正确引导,使留守儿童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利用每周的班队会和各项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健康的教育,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在学校有老师的关爱和同学们的关心,真正体会到学校也是自己的家。为留守儿童设立心理辅导室,有专业的老师进行心理辅导,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给予一定的帮助和鼓励。促进其思想、心理健康成长,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3.3发挥学校与社会的帮扶作用
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学习以及心理健康引导单纯依靠家长的作用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其与学校、社会等联动起来。孩子的父母或者监护人要多了解当地教育部门、学校反馈的关于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以及健康状态的各类信息。家长要主动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基本情况,在家庭方面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同时,学校方面也要积极配合家长的相关活动。让学生逐渐明白自己家长工作的辛苦与劳累,逐步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3.4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其次,提高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力度同样很有必要。由于现阶段校园在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力度并不是很大,多以代课为主。这些代课教师缺乏专业教学素养。因此,校园应当不吝资金聘用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以及思想品德教师,让教师们为孩子们做好心理健康课程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心理健康课程,可由心理咨询室的心理人员担任。另外校园还需要定期组建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中让孩子们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美德,可以在其中通过放映电影来感染每一位孩子,使每一位孩子在感同身受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与心理健康。
        4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国家、社会都应当予以重视,要深入分析造成留守儿童出现且数量不断增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更为安全、舒适、美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的同时,逐步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万芳.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9(03):157-158.
        [2]尚广鸶.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面临的问题解析[J].法制博览,2018(34):259.
        [3]马琳.新时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再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45):209.
        [4]陆贵华,庄琳,李秀英,郑明萍.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对策的探讨[J].学周刊,2018(31):166-16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