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优秀教师无不把教育事业看作是自己的生命。 也许正是以这种爱与责任为出发点。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 学生 爱心 教育
——让学生感到,你正是他们当中实实在在的一名伙伴;
——让学生感到,你的音容笑貌,举足轻重,无不充满着对他们真挚的爱,令人可亲可近;
——不要是学生觉得,你在牵他、赶他、逼她;而当他猛然回首,却发现已被你领进了一个全新的境地!
在学校管理中,常可发现一些反常现象:有的老师上课时尽管声色俱厉,学生却不买账,最后摔书甩笔而去;有的学生和老师赌气、顶牛,闹得老师束手无策;有的老师在“坏学生”面前怒气难平,诉诸拳脚,结果引起轩然大波……于是,怨懑之声每每入耳:“现在的学生难教!”
果真是学生难教也?非也!凡学生,没有不敬畏老师的。刚进校门时“老师”这个称谓,在孩子们心目中是那样的神圣,那样的至高无上,其对老师的敬畏心里,超过了对其亲生父母!那么,在教育实践中,又怎么会出现上述那些反常现象呢?我以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教育方法上没有切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没有懂得珍惜学生对老师的那一份天真纯朴的感情,甚至在批评学生时有意无意的伤害了这种感情。
作为教师,应如何珍惜学生的这种纯真的感情,并使之健康发展,成为对老师敬而不畏,敬而爱之的深情,进而使教育工作得心应手、卓有成效呢?这首先得明确一点: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要让学生爱得先爱学生。教师的威信,建立在对学生的友爱、信任、尊重的基础上,首先得让学生感到你的可亲、可敬、从而爱你、信任你,愿意听从你的教育。
教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过程。学生接受教育,除了书本外,主要通过教师的举止言谈、行为及由此体现的品格与气质等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是学生明确什么是“该想的、不该想的”、“该说的”、“不该说的”“该做的”,“不该做的”,从而活泼健康的成长这里,情感是师生之间思想相互交流的纽带,它把双方紧紧地连在一起,这纽带一旦断裂,教育即归失败。
那么,如何编织并随时加固情感交流的纽带?我以为学生对教师原本就身怀着敬畏,这“敬”,是学生良好天性的体现,是教师编织学生情感纽带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充分珍视它,不断培养它,切不可损伤或轻践它,这“畏”却不可取,久而久之,它会使师生之间产生一种隔膜,阻断师生情感交流,以致破坏教育效果,有人把学生怕不怕,当作老师威信高不高,管理能力强不强的标尺,实在是一种浅薄的看法,在教育过程中切莫让学生“畏”!
话到此处,不仅忆起童年一件趣事,那时我刚读小学二年级,一天中午在操场滚铁球,环,突然铁环被几个住上街同学踢飞了,于是一场以“上街”的、“下街”的为阵营的“战争”一触即发。
正在这时,班主任王老师来了,她笑盈盈的阻止我们嗓鸦般的诉说,却像个大姐姐,领着我们做开了“卖羊”的游戏,和我们一起笑啊闹啊,笑闹过后,她向那的踢铁环的同学一瞥,那同学就飞跑着去找铁环了。
没有横眉怒目的批评、训斥也没有煞有介事的谈话,甚至还没有是非之分,王老师只是一瞥,就使我们这一帮剑拔弩张的“小斗士”转眼间“化干戈为玉帛”,而且剔去了我们身上的野性与霸气,教给我们什么事纯真和友谊、大度与容让,现在想起来好事那么令人回味,在教育实践中,教育有方的老师,往往只是“眼睛一瞥”,就会收到如意的效果。有的老师不露声色,光是自身形象,亦成了学生心目中的楷模。究其原因全在于学生“信”,而不是在于学生对老师的“畏”。而这“信”又全在于老师对学生的“爱”,而不在于对学生的“凶”与“厉”。正是这种“师爱”使老师时刻把学生挂在心头,密切注视学生行为举止,深入研究并牢牢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并且丢开老师的架子,经常处于学生之中,亲近学生,成了一群“顽童”中的一名童心可掬的“小统领”。而这种适宜的显现出来的“童心”,又最能切合学生特定年龄的行为、心理特征,最能让学生体验到老师的爱意,把师生间的关系拉的紧紧的,使老师的感召作用,在学生中得到发挥,要是教师在学生面前摆架子,一见学生犯规就觉心烦气躁,动辙训斥、罚站,逼着写检查,甚至体罚学生,那么即使学生畏了,也是畏而不信,畏而不服,非但不会收到什么好的效果,而且极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所以,作为教师,以童心见亲,亲而显爱,爱而取信,信而叔威,实在是编制与加固师生情感交流纽带,增进教育效果的诀窍。
参考文献:
1、[高双.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04)
2、[16]夏正江.对话人生与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7(04)
3、19]董颖春.试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D].鲁东大学2013
4、[6]丁钢.教育经验的理论方式[J].教育研究.2003(02)
5、[13]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J].读书.2001(06)
作者:丁玉萍
学科:语文 班主任
职称: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