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实现情感养成的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吴明莉
[导读] 初中阶段是我国青少年养成正确道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时期
        摘要:初中阶段是我国青少年养成正确道德与法治观念的重要时期,学校与教师在这一环节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建成有着极为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在义务教育体系中,当前很多初中学校过于注重学生文化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学生精神世界的健康成长,导致学生智商与情商发展不均衡,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心,不仅压抑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更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建设。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情感养成
        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的深化,当前初中教学的目标逐步从单一的智商培养转向“双商”的共同成长,学生的情感养成在教学任务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一定的智商成本,但要培养出高素质高道德水准的社会建设人才,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上实现情感养成变得非常必要。如何在当前的初中教学中将情感养成有机的融入到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使学生在积极接纳思想教育的时候能够更好的吸收教学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精神素养,教师应当积极的进行思考,主动改变当前的教学方式,扩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影响力。
一、情感养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面临是心理愈趋早熟化的问题,而相应对的道德与法治思想教育却略有不及,无法满足当下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需求,阻碍了其人格的健康成长,为社会的稳定运转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机融入情感养成,摆脱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束缚,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心贴心”的思想交流,帮助学生在初中这一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其情感的健康成长,提升其核心素养。情感养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变当下只重视学生智商成长的教育现状,为学生的心理与情感成长创造有利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的高标准思想道德底线,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其言谈举止,打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高素质人才。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实现情感养成的策略
(一)建立师生的平等对话关系
        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更重视教师知识的传授,教师以宣扬法律知识与社会道德为主,并不关注其实用性与学生的吸收理解程度,是以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只是一知半解,其法律意识并不强[1]。要想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首先应当打破传统课堂的掣肘,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关系,为师生的思想交流创造自由的空间,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度。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并鼓励其针对授课内容进行提问,认真解答其疑惑,关心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更能感受到个人意识被尊重,能够有效提升其自信心,并调动其积极性,从而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效率,引发其思想的升华。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既能够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成长,规范其言谈举止,提高其法律道德意识,同时教师也能在此过程中完成二次教育,根据时代新特性转变教学思想,促进新教改的稳定推行。


(二)深化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情感理解
        初中生的社会经验浅薄,对于道德与法治的理解仅停留在教材知识上,对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不高,教师在推行感情养成时要注意结合其实践应用性,深化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课时,教师可以结合上一节的经济全球化内容展开讲解,将学生的文具用品和服装品牌等作为切入点,点明国家、部落从封闭走向开放,与世界建立起有机联系的政治经济表现与其重要性。在完成两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的学习后,教师可以立足当下的复杂国际形势,深入讲解距离学生生活最近的中美贸易摩擦,让学生明白在面对全球性问题时我国所采取举措背后的深意,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
(三)激发学生道德与法治的兴趣
        初中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其情感沟通与封闭兼具,既渴望与教师建立有效的沟通,又由于代沟问题封闭个人思想,颇具矛盾性。在这种心理特征下,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时,教师的权威性不复从前,若忽视了情感养成在教学中的作用,极易引发学生的自闭,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在改变教学方式时,要着重强调情感养成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性的展开教学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如在学习“少年的担当”一课时,教师要结合整本教材,以国家发展现状与国际形势为基础,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分析当代少年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针对性的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换位思考。学生在对自我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更能深刻的理解道德与法治课程对个人成长的深意,从而提高其课程参与的兴趣,促进其道德与法治意识的提升。
(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增强学生民族融合及爱国情感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所处的教学环境内,以实际教学环境为切入点来实现学生的情感养成目标。在新疆内初班内,学校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教学模式,学生所有的衣食住行都是相关国家财政部门进行承担,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也应以此为教学的切入点,增强学生对于国家的情感联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班级成员内,有着部分少数民族同学,教师也应当以此为契机,整合课内外含有民族团结的教学资料,在课堂教学上也渗透民族团结的教学案例。在课外上也可以适当组织一些团队小游戏,如团队跳绳、拔河等游戏,以此来增强不同民族同学之间的情感联系,提升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
结语:
        在具有较强枯燥性与学术性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有必要融入情感养成在教学活动中。在情感养成的指导下,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为学生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主动完成思想意识的升华,成长为高素质高道德水准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罗建国.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之我见[J].农家参谋,2020(12):199.
[2]梁桂泉.核心素养视域下头脑风暴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09):87-8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