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体育专业“航空模型”方向的出现与当前我国航模行业发展的形势高度契合。社会体育专业航模方向人才培养工作之所以能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是因为该专业的开设能拓宽社会体育专业方向,形成了专业特色,满足我国航空模型产业发展方面人才的需要。本文在介绍社会体育专业航空模型方向的基础上,对航空模型方向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提升社体专业航模方向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进行探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体专业 航空模型 人才培养 创新
航空模型是航空运动六大项目的其中之一,从项目属性来说,航空运动隶属于体育活动项目群中的一种;从项目特点和社会功能来说,航空运动属于通航领域的一部分。随着航空运动产业的井喷式发展,作为航空运动六大类之一的航空模型受到了越来越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关注和喜爱。目前国内体育本科专业中设置航模方向的高校不多,南昌航空大学以其“航空特色”的办学特点,在体育学院设置了航空模型方向,从2006年开始,就开启了航空模型方向高学历人才培养的探索。本研究以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以下简称社体)专业航空模型方向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体育专业航模方向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开设航空模型方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
1.1航空模型方向的开设是对社体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的补充
航模方向的发展有利于拓宽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方向,形成特色专业,推动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新兴的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且培养方案的设计也具有一定的特色。结合当前我国高校开设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培养方案都是结合当前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中规定的培养目标而设计的,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出那些具有一定社会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够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相应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或者经营开发的专业型人才。这一统一的目标定位下,社会体育专业方向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包括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保健康复。而航空模型方向的出现,丰富了原有的社会体育专业类型,为更多的学子提供了选择,也推动了教学专业的细化发展,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1.2 社体专业航空模型方向人才培养拓宽了航空运动人才培养渠道
社体专业航空模型方向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能够进一步满足当前我国航空模型产业发展的需求。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航空模型专业就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很多青少年航模活动迅速开展,对国民经济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居民的体育参与意识不断的提升,体育航模也成为重要的休闲项目。而当前我国的航空运动逐渐的升温,也显示出航空体育运动方面强大的生命力。
1.3 社体专业开设航模方向有利于满足社会对航空运动人才的需求
社体专业航空模型方向的开设能够满足当前我国航空模型方面人才比较缺乏的现状。从当前我国体育航模人才的能力层次上来看,很多人员素质偏低,而部分专业技术研发人员仅仅具有前期的航模制作经验,实践经验缺乏,现有的能力无法满足当前产业化发展的需求。因此,社体专业航模方向的开设能够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要求[2]。
2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航模方向人才培养现状
社体专业航空模型方向的开始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体育相关的基础理论,掌握科学健身的原理等,从而培养更多的从事航模制作、模型产品开发、模型操作和航模运动等方面的创新型应用人才。2006年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首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航空模型方向课程,多年来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毕业生供不应求。社会体育专业航空模型方向的开设拓宽了社体专业方向,也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才需求。这是对于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也能够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推动学科特色专业化建设。在师资力量方面,积极邀请校内外老师进行授课,给学生输入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并不断地完善课程体系,推动学历教育的完善;从航模方向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更好地适应现代教学。
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航模方向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3.1社会认可度
就目前来说,大众对高等教育的其他专业认可度相对较高,但是对社体专业来说,认识还相对偏弱。这是因为当前大众并没有深入了解社会体育专业的内涵,而是将其片面的归类于“体育专业”,对学科学习的意义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3.2课程内容设计
学校课程设置的差别较大,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学校课程设置的过程中已经明确了各种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社会体育论、健身理论与指导等,但是航模方向专业并没有在专业核心课程中体现,而是在选修课程中体现[3]。各个高校的课程设置差别很大,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比例设置不够合理,具体表现如下: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比例不甚合理、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安排结构混乱、部分高校任意选修课选择范围偏窄、学时/学分比例不协调、课程设置的区分度于其他专业的区分度不明显
3.3师资力量
由于社会对该专业的认识不够深入,相关专业教师也相对缺乏。
部分教师也仅仅是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知识相对缺乏,这些都限制专业课程的开设,不利于教育水平和质量的提升。另外,对于航模方向来说,专业教师的缺乏影响着专业的发展。就很多学校该方向来说,专业的教师比较少,很多教师都是兼职讲师,他们要兼顾制作、飞行等实践环节教学。因此,当前学校的师资力量比较缺乏。各个学校近年来也在加强师资力量的引进,力求为专业课程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但从严格专业区分来界定,现有师资力量多为具有飞行器、航空制造等相关工科专业背景教师[4],他们是体育航模方向的重要主体,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还面临一些问题。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社体专业航空模型方向人才培养工作还没有正式纳入学历教育体系,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工作也无法有效地落实。
5.提升社体专业航模方向人才培养社会适应性的策略
为了提升社体专业航模方向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各个开设该专业的学校要注意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5.1创新人才培养定位
要做好人才培养创新工作,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的定位。社会体育专业航空模型方向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就是提升学生航模制作与飞行的能力。这种培养目标过于统一,而且目标定位较低,学生的时间多数能力或者飞行能力相对较低,无法为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提供重要的支持。当前各个用人单位也对学生培养工作提出了重要的支持,各个用人单位也不断反馈意见,为学校开展航空模型方向人才骗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高校也将人才培养工作的目标进行了调整,力求提升更高层次的人员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定位的提升,一方面体现了我国航空产业对该方向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该方向良好的发展势头。从该专业方向选择的学生人数来看,2014级至2018级航模方向学生人数的逐年增长,显示出了该专业方向良好的发展前景[6]。专业培养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培养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能够从事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的能力,胜任社会体育方面的相关工作,或具备航模制作、模型产品研发、模型操作、航模运动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5.2创新课程设计
要创新课程设计是每门课程的内容,都能够为学生所用,能够为学生培养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社会体育专业航空模型方向的课程设计应该体现专业的特色。并不断的探索。目前来说,各个学校航空模型方向专业的课程除了专业核心课程如 体育概论、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健康教育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育社会学等,还包括航模运动概论,机械制图、模型飞机空气动力学等课程,需要进一步为完善和融合创新[7]。
5.3提升专业教师素质
各个学校要重视专业教师的培养工作,要积极引进高素质的教学人才,这些教学人才不仅仅具有航模理论知识,还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能够应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够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合理有效地安排,也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航模专业课程的顺利进行。但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引进相关工科专业教师承担理论课教学任务,而对于实践、制作与试飞等实践性课程可通过自身培养学生留校方式得以解决。
5.4优化教学条件
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升自己对专业的认同和操作技能,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毕业就业问题。另外,要优化当前的学校办学条件,完善硬件设施资源。航模专业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和手工操作,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完善这些方面的设施。办学条件是保证办学效果的外部条件和物质保障。该方向2006年办学至今,在实验室建设、固定实验仪器、制作工具等方面硬件投入逐年增多,基本满足了该方向学生校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需要
6.?总结
社会体育专业“航空模型”方向的出现与当前我国航模行业发展迅速的形势高度契合。各个高校要重视社体专业航模方向的人才培养工作,并完善各方面的工作,从而提升航模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为社会发展培育出更多的人才,推动航空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陈永军.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815-817.
[2]马维平,许晓音 .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J] 体育学刊,2005,12(4):72-73.
[3]刘子众. 社会体育专业“滨海体育休闲管理”方向的发展前景[J] 体育学刊,2006,13(2):95-97.
[4]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6):815-817.
[5]潘洁庭.科教兴国与航模运动———论学校航空模型活动的开展[J].科学教育,2012(8)[7]蒋秀娟.航 模 运 动:给 力 大 学 生 创 新 实 践[N].科技日报,2012(10).
[6]周驰. 社会体育专业“航空模型”方向发展前景与思路 [J]. 运动,2012,10: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