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研究述评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期   作者:王文宇
[导读] 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文章总结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功能与干预
        摘  要: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行为的影响至关重要,文章总结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功能与干预,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对将来的研究进行展望。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父母效能训练入手,通过干预父母教养方式使中学生的行为得到发展。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干预;父母效能训练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父亲和母亲在抚养子女的过程当中体现出来的观念、态度和情感等一切行为的概括,其表现出长久的稳定性[1]。父母教养方式是研究者长久以来普遍关注的问题,相关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成果,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多。本文对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功能和干预措施等进行述评,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研究表明父母自身因素以及子女因素均对父母教养方式产生影响[2] ,居住在城市的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高、职业优于农村父母,其教养方式更倾向采取积极的教养方式如情感温暖、理解、偏爱等因子;子女的性别、生活地域以及行为也会对父母的教养产生作用,但目前的大多研究中多关注父母教养对子女行为的单向过程,鲜于关注子女行为对父母教养的反向作用。
1.父母教养方式的功能研究
        1.1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前因变量的研究
        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会对子女心理问题有正向预测作用,体现在:父母过度保护与逆反心理中人格特质起到了显著中介作用,其中包括神经质因子、开放性以及外向性[3];子女的焦虑水平与父母的积极教育各个维度成负相关,与父母消极教养的各个维度成正相关[4];母亲温暖教养水平越高子女的孤独感越低,但父亲的温暖教养水平仅能影响女生的孤独感水平,而父母的温暖水平又在女生孤独感水平中起到了补偿的作用[6];子女的积极心理品质与父母教养方式有紧密关系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应多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子女的心理健康以及人格的发展[5]。父母的情感温暖与子女的消极行为呈显著负相关,而父母的拒绝、惩罚等因子与子女的消极行为成正相关。通常认为权威型的父母更有利于子女的发展。从学业拖延、学习投入等方面对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其的影响分析,发现父母的拒绝、过度保护等因子与学业拖延拖延呈正相关,与学习投入呈负相关;而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与学业拖延呈负相关,与学习投入呈正相关[7] 。
        1.2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中介和调节变量的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在父母婚姻质量与青少年外化问题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习投入关系中也有部分中介效应[8]。父母教养方式起调节作用文章极少,但父母教养方式确在其相关因素对子女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中起到了调节作用,例如父母教养方式在COMT基因的多态性对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该调节作用仅在少量的男性青年中。在父母教养方式起中介作用的理论模型中前因变量是其他有父母参与的家庭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与这些因素有显著相关,父母教养方式起中介作用;而在父母教养方式起调节作用的理论模型中的前因变量则是基因等其他因素,父母教养方式在其中只能起到调节作用[9]。
2.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
        2.1 综合干预
        综合干预是张雪芹在2007年提到的方法,她将心理卫生教育与集体家庭教育、家庭治疗、团体辅导与个案咨询等方式相结合,采取综合的干预方法[0]。

对所有学生家庭实施集体家庭教育,学生与家长一起参加,教授其家庭教育知识,每学期三次,第一次开学第二周,第二次其中,第三次期末,每次约3小时;咨询结束后由家长书写书面反馈, 将家庭的集中问题,集体答疑,和小组讨论的方式,也可以咨询;在咨询中大仙有问题的家庭邀请其到咨询室进行家庭治疗。
        2.2 父母效能训练
        父母效能训练由一位美国的心理学家 Gordon 创立的一个系统的训练方法。它通过引导父母来提高父母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技巧以改善亲子互动的模式,通过逐步的改善家庭教养的方式,为子女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实施方案的内容包括:(1)确定活动参与人员;(2)活动内容,在团体训练中,对学生父母进行访谈,发现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活动为增强父母效能感设计两期内容:第一期为通过情绪唤醒、态度、他人评价、替代性经验等内容来增强父母效能感,通过父母的改变来改善亲子关系;第二期让孩子参与到其中,训练活动内容包括:了解家长的需求,利用父母效能感的概念从认知层面出发对家长进行训练,父母们通过训练掌握相关策略,随后付诸行动,在反馈与调整,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
3.总结与展望
        3.1父母教养方式的动态过程
        研究大多重点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行为影响,但子女行为对父母的教养方式也具有反作用,子女的行为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应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已有研究只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行为的影响,今后的研究可以将父母教养方式动态过程与综合干预技术结合,充分理解并干预父母教养方式和子女的行为的双向过程,以达到最佳的干预效果。
        3.2父母教养方式的干预研究
        综合干预与父母效能训练都会对父母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影响,且都采取了团体施测的形式,综合干预结合了不同的辅导措施,团体实测采取效能训练更为方便,但是父母效能训练在某些方面改善的并不理想,因此实施的过程中注意:①父母效能训练需要结合个体干预等其他方法;②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根据我国国情具体调整训练内容。
参考文献:
[1] Darling N, Steinberg L.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nt[J]. An integrative modl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cal 1993, 113:487- 496.
[2] 王志梅.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9):43-45.
[3] 韩梅,谷传华等.初中生逆反心理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人格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6,5:69-74.
[4] 王欣,苏晓巍等.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344-345.
[5] 周丹,边玉芳.父亲和母亲温暖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及其差异[J]. 中国特殊教育,2016,3:64-70.
[6] 李群,陈庆华.城市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9,8:88-93.
[7] 杨青松,石梦希.初中生学业拖延与家庭教养方式、成就动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3): 558-565.
[8] 王玲晓,张丽娅.中考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父母教育期望和父母教养行为的多重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8,12:75-81.
[9] 王美萍,郑晓洁等.负性生活事件与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关系: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父母教养行为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9,51(8): 903-913.
[10] 张雪芹,李瑞芹等.综合干预对城乡重点中学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4): 280-2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