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因而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如何鼓励学生质疑、教给学生质疑方法就是笔者所要致力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质疑能力
世界著名教学专家马克斯? 范梅南说过:“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新课程也强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从事终身学习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在这一前提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鼓励学生起疑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黄宗羲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种无疑、多疑、解疑的过程就是主动地、积极地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疑”是个关键的环节。然而,要使学生“有疑”,首先必须令其愿疑、敢疑,而愿疑、敢疑是有疑的前提。通过下列途径可鼓励学生起疑:
要让学生愿意质疑,必须坚持教学民主的原则,努力创设一种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当学生踊跃的发表独立的见解,教师与同学一起投去赞许的目光;当学生大胆地对名篇提出不同的看法、向教师表达自己意见时,教师与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一些有质量问题时,教师不仅组织讨论,而且张贴示范。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机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对学生提出的幼稚、古怪的问题,教师不能横加指责,一定要持宽容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惟有如此,学生才愿意质疑敢于质疑。
二、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三千多年以前,科学家伽利略也说过:“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调查我们周围的学生,上课根本没提问题的习惯。长期的接受性的教学使我们学生失去了个性,增加依赖性,提不出问题,也不知道从何提问;要么是面面俱到(无选择,无重点),要么是提书上现存的思考题。有的还认为:语文一看就懂,似乎没有什么疑难。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那么从何发疑?
1.找寻关键词句发问
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引导学生能对文章中看似平常实有深意的词句质疑, 其步骤是:
第一步:通读全文,把握全文的主旨,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线索。
第二步:确定关键词句。关键词语指:记述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及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这些词语是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点,表现人物品质的;说明文中最能说明事物特征的词语及一般文章中与中心有关的用得好的词语。关键的句子指:(1)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2)含义隽永深邃,蕴含哲理的句子(推动情节的关键句子及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3)表达生动、具体的句子(一般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4)最能突出中心的句子,说明文中最能突出说明对象特征及运用好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明确了这些,关键的词句也就找到了。
第三步:就所确定的关键词句质疑,可从下列几个角度着手进行:(1)所圈的词(根据课文具体写出这个词)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它有何表达作用?(2)加点的词是否能用其它的词来代替或能否删去,为什么?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3)画线的句子与文中哪一句相照应?(4)画线句与其它句子的关系如何?是否矛盾?次序可否调换?以上这些是一般问法,有时还可根据具体的课文把问题提得明白些。如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关键词句可作这样的质疑:文中这些词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与中心有什么关系?……
此法一试,果然有效。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大多能在找出有助于人物形象分析的关键词句,提出质疑。有的问:“文中开头部分‘可是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桥上去散步‘一句有什么作用?其中‘衣冠整齐’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有的还提出了:“文中为何多次出现父亲总是重复他那永远不变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的惊喜啊!’此句表明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有的问“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点?”带着这些问题研读,人物形象就能凸显。
对一些深刻隽永、耐人寻味的佳句,学生总能提出质疑。《孔乙已》一课中,写孔乙已第一次出场:“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学生经过思索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站着喝酒的该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孔乙已穿长衫却站着喝酒?他‘唯一’在何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解决了这些问题,也就把握了孔乙已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从而找到了分析这个人物的入门钥匙。
在阅读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句子,句中似乎有些不和谐的音符,或是词句矛盾,或是说话反常,初读起来会以为是作者的笔误。其实,它们正是作者的良苦用心所在。学生运用寻找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看似矛盾的词,问题的质量就更高。《一面》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们这位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有的学生就提了问题:句中“差不多”与后面“已完全”不是自相矛盾吗?这两个词语放在一起,乍一看是不大对劲,不过,作者并没有用错。这两个词语其实是针对两种情况而言的:“差不多”是说鲁迅先生的健康毁坏程度,“已完全”是说健康毁坏的原因全在于艰苦的工作。通过分析,我们把这些矛盾化解了,那句子的含义和作者的匠心也就明了了。
2.根据文章结构、文体特点质疑。
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仅了解词句的表达作用还不够,还需要文章的结构布局,从整体把握,那么段、篇质疑如何进行?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各类文章的基本阅读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表达方式(说明、记叙、抒情、议论)、表现手法(铺垫、对比、衬托、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划分层次,归纳段意,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过渡与照应(尤其明确照应的几种类型:首尾照应、情节照应、伏笔照应、人物语言照应、文题照应等)。
明确了这些知识,就能以其引导学生的思维。面对的是一篇说明文,学生就会联想到这一类文章的阅读方法:要了解说明的对象、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顺序、掌握说明的方法。就此可以质疑:本文说明了事物什么的特征?分几部分来说明?是如何说明的?课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的作用是什么?运用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好处?主要语段在文中的作用怎样?看到的是一篇小说,学生就会联想到小说的有关知识:1.以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2.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3.对环境做具体描写。想到小说的阅读一般从分析人物、情节、环境入手,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由此可提如下问题: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一人物对中心表达有什么作用?文章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主要语段和其它语段的关系如何?段与段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当然,还可以根据具体的课文,把内容写上,使问题提的明确些。
以上训练有规律可循,学生避免了质疑的盲目性、随意性。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质疑也就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发了学生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训练,学生基本上能有针对性的质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