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像根草……”。随着市场经济日益扩大,许多家长远离家乡,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家里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成了“留守儿童”。我校212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有468名,占总数的22%。我班5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也有8个,占全班人数的16%。这些“留守儿童”中有很多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一些人的眼里甚至渐渐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
【个例背景】
晓栋自幼父母离婚,跟着父亲生活。父亲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无暇照顾他的学习生活,便把他交给晓栋的爷爷奶奶。准确的说晓栋自幼是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由于爷爷奶奶心疼晓栋自小父母离异,而且是家里唯一的孙子,因而对他百般疼爱、百依百顺、有求必应。由于爷爷奶奶长期的溺爱,晓栋变得无法无天,唯我独尊。观察一段时间后,我发现他是个问题“留守儿童”:一是学习基础比较差、目的不明确,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后进。当作业过多时,就马虎了事,甚至空着不做;当作业有难度时,就打电话问同学,或者直接抄参考答案。二是性格孤僻。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内心封闭,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心理。
【个例分析】
我通过侧面了解、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晓栋和他的家人,发现晓栋成为问题“留守儿童”主要有下面几个原因:
一、爷爷奶奶的长期溺爱
他要什么爷爷奶奶就给什么,从而在性格中播下了自私、任性的种子,以致后来不顺心时就打骂爷爷奶奶或以不吃饭来要挟爷爷奶奶,再加上像整理书包和房间、穿衣等日常生活小事爷爷奶奶从来不舍得让他做,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爷爷奶奶都包办了,这让晓栋缺乏自理能力。
二、父母疼爱方式偏差和教育方法的不协调
父母离婚后,晓栋跟着父亲生活,而父亲又常年在外,偶尔回来只是反复教育他学习一定要认真,成绩一定要在80分以上,放假才会带他去深圳玩,否则,只能呆在家中。在生活中也极少嘘寒问暖。而他的母亲心里觉得内疚,晓栋偶尔去一次她那里,就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她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为了拉拢孩子,还经常在孩子的面前说孩子父亲的坏话,却极少和孩子进行思想上的沟通,对学习不闻不问。
三、晓栋内心深处的自卑
由于父母的离异,晓栋经常被同学嘲笑,再加上他的成绩一直不太好,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便觉得处处低人一等,自卑感使他不敢和同学交往,更不愿参加任何集体活动;使他害怕考试、害怕成绩。
【个例解决措施】
根据晓栋的具体情况,我决定采用沟通、激励、监督等方法,充分发挥他父母、祖父母、任课老师的作用,家校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勤于沟通,搭建桥梁
作为班主任的我,对晓栋进行教育和辅导是责无旁贷。我首先从生活上、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心他,经常找他谈心,鼓励他上进。并说服他父亲争取每天给家里打电话,关心晓栋的生活身体;每个星期给老师打电话,了解孩子的近况,争取家校合力转化晓栋。课余,我经常找晓栋谈心,讲了一些父母关爱子女的事例,告诉他爷爷奶奶年事已大,还要操劳他的衣、食、学习,这是多么不易的事,作为六年级的他应该为爷爷奶奶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了。经过多次关爱的谈心,晓栋终于向我敞开了心扉,我也真正了解了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历程,真正掌握了问题的症结,及时对症下药,转化效果显著。事实证明,沟通是在搭建心灵的桥梁,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沟通至关重要。
二、善于观察,沙中淘金
“如果你是真诚地热爱你的学生,从心眼里欣赏你的学生,你就会随时地不断地发现孩子身上迸发出可爱的火花。”这是一位优秀教师说的。为了晓栋的进步,也为了给他一点信心,我决定用“放大镜”从不同角度观察他,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课堂上找不到,课下找;学习上找不着,其他方面找。有一次,我发现班里有一个没有了喷嘴的洒水壶,在他的手中却十分“听话”,经他喷洒出来的水,线条均匀,全无一滩滩的水迹。这真是一大奇事!于是,我着力于这个“闪光点”,不但请他向同学们介绍“无嘴壶”的使用窍门,还在众目赏识下为其冠名为“洒水小天使”,并让他担任了班级的“劳动小助理”。这样一来,同学们对他刮目相看了,他也自信了许多,特别是在学习上。我因势利导,经常让他负责组织一些劳动,如大扫除,擦窗户,清理沟渠等。渐渐地,他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信任,思想上和学习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也从学习中找到了一些方法,书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到第三次综合考试结束,全班同学一致选他为“进步星”。
【案例反思】
丁有宽老师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留守儿童并不是天生的调皮捣蛋,他们只是缺少成人的正确引导,做老师的决不能推卸责任,对他们要一视同仁,甚至要付出更多更多,只要我们不放弃,肯定会有收获。古人说“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尽管我还算不上什么“大匠”,但我知道: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发现其闪光点是最重要的。我们教师应坚信没有一个人是全能的,也没有一个人是无能的,要善于发现隐藏在缺点、错误中的优点,寻找隐藏在生命中的潜在能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留守儿童,并且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各展其能,各显其才,这样,每一个留守儿童都是可塑之材。
“留守学生”群体庞大,仅仅我们教师的关爱势单力薄,社会也应开展各项活动关爱“留守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真诚希望学校、家庭,社会能携手努力,关爱“留守学生”,给“留守学生”一方明亮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