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当中,审美教育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音乐教育的审美而言,既包括了对学生的听觉训练,也包含了学生音乐创作能力以及记忆能力的训练。审美能力并不是学生天生具备的,而是经过后天的不断培养而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每一个学生接触到音乐课堂之前都不具备相关的基础,而通过音乐课堂进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提高对音乐的体验。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不断的引导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最终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引言:
《新课标》当中明确指出,音乐是审美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传授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审美教育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当中。但是由于受到长期以来小学音乐课堂传统观念的牵绊,我国的音乐教育开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方面与当前的社会形势存在严重的脱节。所要求的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没有实现。因此,笔者通过对音乐审美的原则进行分析,找出了几点策略。
一、音乐教学方法的审美原则
(一)参与性
参与性是进行音乐学习的最基本原则,学生只有不断的参与到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才能体会到音乐当中所蕴含的审美意义,要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与音乐相结合,从而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的兴趣。
(二)情感性
音乐是关于情感的艺术,在进行音乐欣赏的过程当中,聆听者可以将音乐当中蕴含的感情延伸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因此情感性是音乐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也是最活跃的主观因素,最终形成审美的动力。
(三)愉悦性
在小学音乐教育的开展过程当中,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可以获得良好的体验,这说明音乐教育可以跟人的内在要求相结合,符合学生在想象的过程当中的审美期待,是一种音乐学习积极的态度。
二、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知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音乐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可以更好的把握音乐当中的各种要素,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是进行下一步音乐创造的基础,从而进一步的理解和感受音乐。[1]但是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开展音乐教育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开展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小学音乐教育也是如此,其是通过提高小学生的音乐好的音乐素养,为学生进一步的音乐学习埋下基础,因此应当协调好知识教学以及审美教育的关系,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相关的技巧进行训练,而不是简单的以教学为目的。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要能够自然的运用嗓音来进行歌唱,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歌唱潜力,让学生在歌唱的活动当中,感受体验,从而形成自己的音乐审美,在知识的教学中不能延续以往的教学方法,只是进行概念的灌输,要把概念同感悟相结合,最终形成音乐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二)鉴赏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鉴赏力进行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进行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它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形成一个好的鉴赏能力,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通过一个积极的引导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在聆听音乐时的感受与见解,从而切实的培养契约鉴赏能力,要帮助学生将音乐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为终身进行音乐享受奠定基础。
鉴赏能力具有最直接具体的审美价值,他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帮助学生辨别和感受记忆。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情感,然后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在艺术观念上达到崇高的思想境界。在为学生上音乐欣赏课时,要挑选一些经典之作,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心灵,相信通过这些歌曲的熏陶,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灵的净化。
(三)在音乐歌唱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歌唱是人类表现自己情感的一种重要手段,在人类要不断发展过程当中歌唱活动一直伴随人们的劳动与生活。[2]歌唱教学是进行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最乐于接受和喜爱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歌唱的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进行歌曲的演唱,学生可以通过最直接的方式来进行音乐的感受,从而享受音乐带来的愉悦,提高音乐审美。在演唱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互动和交流来增强与他人的情感互动,这对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音乐素养,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当学生参与合唱提倡教学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意识,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在具体开展演唱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首先必须要确定情感教育的价值观,将审美教育像一根红线一样,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例如音乐教师可以采取示范性演唱的方式,直观形象的将审美情感展示,从而在老师良好的带动下,学生可以熟悉歌曲教材,逐渐激发起他们参与歌唱活动的欲望。音乐教师应当在课前将自己想要享受的演唱内容,进行积极的准备,在课堂上有层次的进行表达,就是通过在课上面对全体学生,以富有表情的演唱,促进与学生的情感互动,可以利用乐器边弹边唱,也可以清唱。
(四)创新音乐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生活是由不同的节奏的事件组成的,老师可以在他们身边通常能听到的声音,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发现节奏,进而转化为鲜明和谐的声音。有趣的生活变为有趣的学习,这样孩子们就可以轻松地掌握情感体验中的知识,进而获得学习目的。通过让学生自己去创造一种语言,它不仅解决问题,反而加强学生对理解和音乐知识的使用。[3]把歌曲中的音乐知识转变为生活中的意境,学生可以加深理解,且书中的知识表现出鲜明的生活现实,以及音乐在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顺利完成学习的课堂问题。总而言之,音乐中包含的丰富情感可使学生产生行动和创造的激情。当老师教会一首歌时,他可以激励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进行自己创造发挥,如试图创造简单的打击乐器用生活中使用的东西。学生提高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才能充分表现出他们理解和创造的独特能力。此外,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学生能够按照作者的意图和对个人音乐作品的理解表现自己。在教学中,学生应当通过感受音乐来获取创作经验、创作体验、创作意图等创作活动,这对学生的音乐创作很重要。虽然这里的创作并不是第一个提到的专业人才的创作,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火花,即兴创作的结果。这些学生的音乐作品,也是艺术作品,他们仍然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灵感、信仰、精神、创造环境的能力,从现在开始,鼓励引导学生从事音乐创作,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音乐课上,学生们充分活动起来。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潜力和必要性,音乐老师应该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促进他们的尝试与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研究,大胆的创新,从而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音乐审美教学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尤其是对于音乐基础薄弱的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如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当中,引导形成一个良好的审美能力,从而是学生进一步的参与到音乐活动当中,让学生感知音乐当中蕴含的情感,是每个音乐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在教师多方面引导之下,使学生逐渐找到对音乐的感觉,不断的去接受音乐和欣赏音乐,从而在不断的积累过程当中形成音乐审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大伟. 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 大众文艺:科学教育研究, 2017, 000(005):P.179.
[2]吴晓霖. 让音乐课散发出美的活力--浅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 新课程:教师, 2019(6):174-175.
[3]甘小凤.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J]. 中小学教育·下半月, 2017(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