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刘丽娟
[导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如果按照应试教育的思想,
        摘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如果按照应试教育的思想,采用固定、僵硬的教学手段,分析课文段落大意、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较低,所以,革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不断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关建词:初中语文   个性化阅读    语感     习惯
        一、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阅读能力不仅仅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验,同时它还牵涉到了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信息的接受能力。在当下的生活中,人们往往需要通过阅读去获得一些信息和内容。例如在看新闻的时候,在和别人签合同的时候,都需要阅读做支撑。所以,在当下的生活中,阅读能力十分重要。为了让初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语文教师需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随着社会文明的脚步不断加快,如何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已经成为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这也对今后的语文教育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要求。在当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没有明确确立独立的阅读教学板块。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规定,进一步会影响到学生在阅读课程中的学习状态。学生时常因为教学目标的不明确,让自己处于一个陌生、迷茫的状态当中,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语文阅读。新课改要求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但是很多教师由于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导致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时,换皮不换骨,进一步使得教学变得四不像。尤其在新课改之后,人们普遍更关心语文教育的方式以及教学的内容。当下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无疑给众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教学中指导学生读书
        阅读的本质就是“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自然以学生自己阅读为主,教师只是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在开课之初,可以给学生介绍关于作品的作者或者写作背景等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的资料,然后让学生自己自由的去阅读,不要提问题,限制学生的思路,这样就不会束缚学生的心灵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读,学生能自己发现问题,并借助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因为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只要坚持阅读、善于思考,就会达到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能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和阅读技巧,从而提高阅读分析、理解的能力。而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是种主动接受,学生感受到了作品的特色,体会到了作家的情感,既有兴趣又往往印象深刻、记忆牢固。这样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三、引导学生注重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包括多种心理活动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想象,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学生主体通过这些心智活动,可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汲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阅读教学的个性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阅读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的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后进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和发展,提倡自由选择。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激发学生兴趣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指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词汇,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长此以往,可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阅读效果。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教师可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做评价,等等。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文章。要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是阅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使用工具书是阅读中解决问题的良好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查阅资料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五、加强学生词汇积累,培养阅读语感
        《语文标准》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方面做到“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积累是前提,语感是目标 为了加强积累,教师应该提倡学生扩大阅读面,不但读课内的文章,也要养成看报纸读杂志的习惯。教师还可以规定课外阅读量。指导学生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警言,积累文章中优美、精彩的语段。积累的方式有背诵,摘抄,剪辑,光盘拷贝等。
        语感是指对文章语言,思想内容,情感态度的感受能力。如通过吟诵来培养语感。吟诵朱自清的《春》中“春雨图”,用平稳、舒缓的语调,感受春雨的细密、轻柔、泽润万物的特点,感受那种温馨、和平、安静的静谧美。吟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上片要读出大气磅礴、气象雄浑的意蕴,感受作者赞美、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要读出对古人含蓄的批评,感受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通过联想与想象,则又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一条理想途径。学习王维《使至塞上》一诗,对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的感悟,就最好借助联想和想像才能感受到其难言的妙处了。
总结:
        实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情况,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深刻认识到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非常高深的课程,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应加强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同时也应注重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的文学素养才会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梁云青.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J].新课程(中学),2011年12期
        [2]张成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探讨[J].文理导航(下旬),2012年10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