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其目的主要是通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用于创新、提高其实践能力。文中笔者主要从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创设情趣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实施差异化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等方面简要地分析了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期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所借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创新
引言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方法上的自主性、探究性以及合作性,其目的主要是通过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起学生自主学习、用于创新、提高其实践能力。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进行探究。
一、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唱主角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是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在讲台上讲的神采飞扬、兴致勃勃,而学生则是昏昏欲睡,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语文学科是最富有感情色彩的学科,而且需要学生用“心”去体会,这种僵硬的刻板教学方法,学生根本难以掌握到语文学科的精髓。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从原来的完全处于支配地位、指挥地位的角色,向引导者的角色进行转变。教与学本身就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密切配合,两者缺一不可。学应该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基础,缺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配合,无论老师能够讲出多么精彩的内容,都不会实现语文学科教学的目的。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有利于学生从单一的“学”进一步扩展到“教”的参与,而学生及时的反馈,则又可以让教师从“教”的角色延伸到“学”的参与,从而实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的完美结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自然段中“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一棵一棵的砍下来。”这里的“拎”字表达了小村庄的村民非常随意砍伐树木的心态。如何让小学生感受到“拎”字背后的随意,作者的惋惜与谴责呢?教者可以创设情境,请孩子们分别演一演村民“拎着斧头上山砍树”与“拿着斧头上山砍树”,通过动作的对比,他们一定会切身感受到当时小村庄人们的那份随意与无知。事实上,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大纲要求,就明确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且将素质教育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为了适应这一教学目标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策略,活跃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
二、创设情趣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
情境教学是近年来各个学科教学普遍采用的策略之一,与其它的学科相比,小学语文课堂的情境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本来就是一个充满想象的群体,教师如果能够将课文的内容设置成一定的场景,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那么整个课堂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课程理念明确了各个学科之间是相通的,尤其是语文作为所有学科的基础性学科,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笔者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就针对不同的课文,将课文的内容与音乐、舞蹈以及相关的自然学科进行结合,比如,在向学生传授“节奏”这一词语的意义时,播放一段欢快的音乐,学生在这一个过程中,深刻地理解了这一单词的含义,比以往的呆板的讲解效果更为理想;而在教授《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第二段中“五光十色”一词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假如用一个词来描绘你心中的海水的颜色,会是什么样的?是五颜六色、还是五光十色?甚至于播放一些西沙群岛的录像片,激发学生了解西沙群岛的积极性。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为了能够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笔者将课文的内容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教学课件,并根据每个重点的内容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漫画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信息融合进来,学生学习的效率迅速提高。情趣课堂的创设,关键取决于教师是否拥有创新的意识,是否能够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进行构思,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之余,更多地去涉猎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内容,只有教师拥有了丰富的知识、敢于想象,才能够将情趣课堂的教学发挥到极致。
三、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
小学生是个富于想象的年龄段,为了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教师应该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掌握学生个体的特点,注重学生个性的发挥。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学语文教师对如何弘扬学生的个性的认识还不够准确,甚至于个别教师出现了学生个性发挥过度,导致整个课堂教学失控的现象出现。《盘古开天地》中“滋润”词语的教学设计如下:(1)、这个词谁会念?(2)、字音读准了,能读出感觉,读出意思吗?这些问题的设置,都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但是,个性的发挥,并不是对学生的脾气、性格无限制的容忍,而应该是对学生自身的特点或者说特长的挖掘,比如,学生的世界观、兴趣爱好以及审美意识等等。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发展的个体需要,然后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以实现让学生在自己所喜欢的氛围里或者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学习的能动性、主动性以及积极性。弘扬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激发他们创造的欲望,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四、实施差异化教学
差异化教学也称之为分层次教学,是各个教学过程中重点的教学方法之一。由于不同的学生,在知识或者技能方面存在着个体上的差异,如果仍然采取原来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就必然会与新课程素质教育的目标相违背,因此,教师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的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
(一)分层教学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小学语文教学的环节,鼓励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可以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但是,由于绝大多数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如何设置课堂教学的问题,既能够体现一定的质量,又能兼顾到学优生和学困生的个体差异,笔者在备课过程中,制定了A、B、C等三个层次的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回答。A类问题一般情况下让学优生进行回答,C类问题一般情况由学困生来回答,B类问题将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灵活调整,但是,主要是由那些成绩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回答。
(二)分层评价
创设了难度不同的问题,如何给学生恰当的评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评价不恰当,会给学生一种误导。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自我对比评价法”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法,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基础知识、能力拔高知识等进行差异化评价,而每一个模块又分为优、良、合格以及不合格等四个层次,对于学困生,只要每个单元稍微取得进步,就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对于学优生一般采取面理性的评价策略。
差异化教学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都有了明显的改观,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加强。因此,差异化教学或者说分层次教学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这对于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成绩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五、探究式教学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对学生的自主、合作以及探究式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理念,探究式教学方法正是融合了这三个方面的特点,将学生作为语文教学的主体,教师更多地是起到启发的作用、引导的作用,由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学习,完成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小学生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敢于想象,而这正是探究性学习所需要的。探究式学习模式下,教师不需要去机械地灌输语文知识的内容,主要应该由学生自己带着疑问去寻找答案,比如,丈夫一词,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造句,然后去查阅词典,继而自己总结该词的确切涵义。探究式学习还需要教师能够进行分阶段、难度适中的设问,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进程,及时地设置各种疑问,让学生去解答,这样能够强化学生的记忆。
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内容,其对学生掌握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小学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要求,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小学生学习成绩的持续性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焕勋;解放思想,改革语文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5).
[2]周天梅,杨小玲;论罗杰斯的创造观与创新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
[3]高勇;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入手,探索小学语文课中的素质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6).
[4]赵丽华.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刍议[J].吉林教育,2009,(04).
[5]杨春杰.怎样刨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J].考试周刊,20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