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与写作作为中职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阅读与写作训练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知识应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分析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意义,进一步对两者的有效结合提出教学策略,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中职语文;阅读与写作;语文素养
阅读与写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被分为两个不同的教学环节,即阅读课和写作课。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中,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会忽视对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清楚两者融合的意义,在教学活动中有效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将阅读与写作进行融合教学,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阅读与写作教融合的价值
(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在当前的教学活动中倡导理论与实践联系的结合,学生能够对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开展实践训练,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的进程。课堂上所讲授的写作模式、语法技巧等知识开展实践锻炼,在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效果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打造趣味性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处于中职阶段的学生易受兴趣的趋势开展学习。进行阅读与写作的融合利于推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模式与内容的重构,有助于提升课堂的趣味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策略分析
(一)阅读中融合写作教学
阅读与写作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必然性,顺应当前语文改革的发展趋势。通过阅读获取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库,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而写作则能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 语文能力,运用知识的积累丰富文章情感,做到学以致用。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重视阅读与写作直接按的关系。
例如,以朗读促进写作。阅读教学中注重朗读能够让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感知,进而进行感悟,做到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比如在阅读有关于景色描写的文章时,引导学生先进行朗读,让学生融入情感,充分感受到文章所描述的景致,使得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体味作者想要表述的情感。朗读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会融入情感写一些类似的片段和语句,并将朗读与写作结合。
另外利用阅读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熟能生巧”即通过仿写,在潜移默化下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优秀的文章需要学习优秀的写作手法,起初学生可能对一些写作手法和写作技巧不太熟练,也不知道怎么运用,当教学到优秀的文章片段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进行仿写,通过仿写增加学生对写作手法运用的记忆,以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甚至教师还可以有效运用文章情节的留白,让学生进行续写,对文章进行情节上的进一步补充,这就要求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叙写的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信心,增强学生的想象力。
(二)积极开展阅读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加强学生的而课外阅读时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之一,语文教材的局限性限制了学生语文阅读视野的丰富,因此作为教师已更改鼓励大家,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涉及更加丰富全面的文章类型。
在初期,教师可以按照学生自己的意愿阅读一些感兴趣的文章,让学生形成一个阅读习惯,培养阅读兴趣,进而再引导学生参与到阅读中。比较选择一堂课作为阅读分享课,每一名学生可以推荐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或者课外读物与大家分享。通过分享、交流,让大家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能够做到侃侃而谈,比如有的学生会推荐古今中外的名著,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也有的学生会推荐《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在分享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的阅读知识得到全面的拓展,进一步有效促进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创造能力的培养
在中职语文教学阶段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一中借鉴与创新的模式。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得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以及掌握了相应的写作技巧,进而在自己加工、打磨下创作出一篇优秀的的文章,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反过来学生根据自己实际的写作需求来挑选更加优秀的文章进行研究,让阅读与创作形成互补关系。
课本教材或者课外读物都能够为学生提供创作的素材,教学中教师应能引导学生消化吸收文章在段落安排、修辞使用以及素材运用的技巧,让学生有意识地结合自己写作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来作为参考。在不断吸收优秀作品的基础上能够有效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与写作两者紧密相连,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能够创新教学形式,将两者有机结合。通过阅读丰富写作素材,在写作中进行实践。利用两者融合帮助学生检测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吸收程度,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戴铭.中职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方法有效结合方法研究[J].才智,2017(30):147.
[2]孔德想,邓华. 在中职语文写作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法的应用探讨[J].考试与评价, 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