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数学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周仕有
[导读] 数学学科相对其他文科来说,其德育功能是相对隐性、潜在的
        摘要:数学学科相对其他文科来说,其德育功能是相对隐性、潜在的。但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在德育教育中同样能发挥积极性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数学教材优势,渗透德育教育,把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是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隐性   德育智育     渗透   
一、数学教育的作用
    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是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能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能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学好数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更是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与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的途径。
二、数学教育的当代背景
        作为当下的数学教师,正在做当下的教学工作,课改已经进行了十几年,也改变了很多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强调,但是当前教育的改变跟得上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吗?微信上面曾流传这样一则内容:当摩托罗拉还沉醉在V8088的时候,诺基亚已经迎头赶上;当诺基亚还注重低端市场的时候,乔布斯的苹果已经潜入;当中国移动沾沾自喜的时候,浑然未觉微信的边缘创新已经让它的客户突破6个亿,当很多人还在想着开店做生意的时候,光棍节一天中国互联网成交额已是天价。这些变化无疑是观念的变化、思维方式的变化、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变化,我们的教育是否能跟上当今中国变化莫测的机遇呢?我们的教育能否跟上学生日渐复杂的想法呢?世界瞬息万变,而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一定是为了成全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完整幸福,因此在这样的教育目标下,我们的数学的教育观念要顺应潮流,数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也应该重新定位,教育内容更需要仔细斟酌。我们要关注当下,更要放眼未来。而放眼未来,毫无疑问,我们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数学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数学的层面上,更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培养学生,加强知识学习,增进德育教育也是当前数学教师的重任。
三、教什么样的数学
1.丰富数学教学的科学素养
在讲到体积有关的计算的时候,学生常常会觉得计算让人更加烦了。不管是圆的面积、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计算,都出现了“π”而使计算更讨厌了,学生很容易出现计算的错误。而在生活中,特别是科学领域,有时候细微的差别带来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结果是很重要的。教学中就遇到这样的一道题:一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5cm,高是8cm,每立方厘米重7.8kg,那么这个圆锥重多少呢?发现学生出错的大部分原因是计算的问题,因此在这一环节的教学应当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即是用分步计算还是列综合算式。分步计算为5×5×3.14=78.5(平方厘米),×8×发现结果不是有限小数,最后再乘以7.8。而综合算式是5×5×3.14×4××7.8就可以直接凑整计算,把3.14留到最后再去计算,也不会出现无限小数的情况。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常常会面临各种问题,而解决它们的方法也可能是多样化的,因此培养学生学会根据问题的情景选择有效的方法的能力的数学教学一定是有用的数学。
计算能力也一直作为我们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技能被不断强调和练习,我们是否有必要强制剥夺学生使用计算器的机会而一味强调笔算呢?稍复杂的笔算在当下是一无所值了吗?学习笔算的价值是什么呢?笔算是我们先贤的伟大创造,学习笔算既是学习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体验计算的历史发展过程,更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的时机。如教学52÷4,不应生硬地和学生说从高位除起,5除以4商1,还余1,把各位上的2落下来,合成12再除以4,商3余0,结果是13;而应该是教学中提供52根小棒(5捆多2根)平均分成4份的操作探究活动,先分整捆,每份先分1捆,再把多的1捆与2根再分,每份分得4根,刚好分完。因此除法竖式是记录我们分一分过程最简单的方式。新课标是这样界定运算能力的: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3]。可以理解为计算教学应融入具体的问题,强调算理,优化算法,归根结底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因此数学的教学应当是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是逐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长期过程。
2.渗透数学文化中的人文素养
(1)从人文意义上看,数学作为探索真理的事业,会造就一种人文化独特的人格气质。

在数学的探索过程中,数学家那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勇于怀疑、自我否定的批判精神,勇于创新,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都是极其乍富的人文教育素材。?
(2)从现代课堂的要求看。数学课程一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二是体现互动学习的过程;三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场所;四是学习过程师生应成为研究者。?
因此数学教育的价值体现在:把传递人类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整合,这正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
所以在数学的教学中,我们首先应该体现人文关怀,关注情感发展。数学教育就是要把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确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数学与其它学科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自己所学的是有价值的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树立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四年级上册的《平行与垂直》一课,看似没有形式的有趣,但我们完全可以设计出“数学味”浓厚的课堂。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围绕画直线这个活动展开学习:先让学生画一条直线,后过这条直线的一点画另一条直线,把学生的成果展现出来并观察所画直线哪条是最特殊的从而引入垂直的概念;接着再去画第三天直线,要求和原先直线不相交,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不相交从而得到平行的定义。这一节课,没有游戏,没有卡通,就只是“画三条线”就把学生“收买”了,奥秘是什么呢?看似简单的课堂,学生为什么却乐在其中?因为这是一堂有思维含量的数学课堂,学生没想法都难;这是一堂有事做的课堂,学生想闲下来都难。学生喜欢的应该是能让人不断想下去的课堂,而不是老师一直在讲的课堂。
其次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我们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
最后从数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文素养。对小学生而言,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确实是比较抽象、枯燥和乏味的,如何把数学课讲得引人入胜、生动活泼就成为数学教师的一大挑战。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学生如果能知道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那么就能较好地掌握知识即追本溯源。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透彻地了解他们所教的那一部分数学,更应该从宏观上来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从而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而能教其所以然。?
3.提取日常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不是少先队活动,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 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又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 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 另外从教学方法来说,教师一般会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互助互帮,要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同时,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做好表率,努力做到“四个四”,即:“四心”(热心、耐心、 关心、诚心),“四正”(心正、身正、言正、行正),“四导”(教导、 引导、指导、疏导),“四爱”(爱国、爱校、爱班、爱生) ,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教育学生,躬身示说、为人师表,感染学生。 数学课上,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
只有数学的思维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更好,也只有数学的思维才能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解决问题,才能在将来的应用中体会数学的最大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实践和课堂中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道德品质三方面渗透数学的德育作用,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做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学生。
       


四、参考文献
 
[1]  《上海教育》,2011,12A期:34.

[2]  戴曙光. 数学,究竟怎么教[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3] 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