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提问设计

发表时间:2020/7/1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7期   作者:吴敏荣
[导读] 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策略
        摘要: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策略,不仅可以保证教育目标的顺利落实,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幼儿自主建构科学探究的学习策略,对幼儿早期科学启蒙教育、科学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但是,对这个问题前期的研究及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实施的现状表明,幼儿教师普遍存在提问认知不足、提问设计不恰当、提问策略把握不准等问题。因此,深入探讨和分析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提问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学   科学探究   提问方式   提问策略
正文:
        早期科学启蒙有利于幼儿好奇心的保护和发展、科学兴趣的培养、科学方法的习得和广泛科学经验的获取,相反,如不及时进行早期科学教育,不仅使幼儿失去发展科学兴趣的机会,还将较大程度上影响儿童今后科学素质的培养。
        那如何在科学活动中真正实施对幼儿早期科学启蒙教育,实现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呢?通过这几年科学教学活动的实践,我发现幼儿科学活动中教师怎样向幼儿提出有质量的问题很重要,它能改变以往灌输式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实现对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下面将具体谈谈提问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提问设计要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两个方面的统一过程,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幼儿内部的学习动机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幼儿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提问,能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启发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主动发现。
        例如:在《电池的用途》一课中,教师提问:“这里有电池、电线、铜片和灯泡,怎样才能使灯泡亮起来?”问题一提出,幼儿都急着动手,想方设法使灯泡亮起来,通过操作、思考,发现了灯泡亮起来的秘密,幼儿表现的非常积极、主动。
        二、提问设计要有一定的层次性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与发展过程是互相依赖的过程,在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只有在发展前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否则“只是充当发展的尾巴”。这就意味着教学应当促进儿童从现在发展区域向最近发展区域过渡,也就启发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有层次性,即以提问的方式先从幼儿已有经验入手导入教学,然后再以提问的方式逐步加深、扩展内容、丰富知识、建构概念。整个过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体现发展性原则。
        例如:《会变的影子》中,教师以“小朋友,你们见过影子吗?在哪儿见过影子?”导入教学;再以“你的玩具出现影子了吗?你是怎样使你的玩具有影子的?”,了解影子是怎样形成的;接着提问:“影子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有什么变化呢?”再次引导幼儿更细致、深入地操作、探索,从而得出:物体不动,光发生变化(上下左右前后移动),影子就会有变化的结论;最后发展练习:看树影、画太阳,教师提问:“光照在物体上才会有影子,那这幅画上缺少什么?请你仔细看树的影子位置添上太阳好吗?”整个活动,从经验入手找原因,发现变化引伸学习,一步步加深学习,体现了提问设计的层次性。


        三、提问设计要有启发性
        幼儿科学教育是幼儿主动的探索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教学不是讲解、灌输科学知识的过程,而是指导幼儿怎样学科学的过程,也就是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去发现知识,建构概念。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具有启发性,能启发幼儿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多用一些“你看看会怎样?你发现了什么?”等提问,切忌“是不是一样的”等隐含答案、局限幼儿思维的提问。
        四、提问设计要有开放性
        幼儿在积极、主动的科学活动中会有许多发现,教师以开放性的问题(即可有多种答案的问题),让幼儿大胆地表达,为幼儿思维和动作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例如:在《物体怎样会动》活动中,教师设置提问:“小朋友看这些东西能动起来吗?看看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动起来?”开始幼儿只能说出约2种的方法,教师再次提问:“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吗?看谁想的办法多。”,最后最多的能发现7、8种方法。
        五、提问设计要简明、紧扣目标
        根据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儿童是在活动中建构他们的认识结构、发展智力和社会行为。因而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要让幼儿自由地去探索、发现,教师起组织引导的作用,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平等的合作关系,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简明,引导幼儿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把时间尽量留给孩子去活动,不能用活动做点缀。
        同时在设计提问时要围绕目标进行,教师提问不能过深过杂,也不能随着幼儿的思路,任意驰骋、漫无边际、反而使幼儿思维混乱,不利于科学知识的习得。幼儿科学内容具有启蒙性、广泛性、综合性特点,它只需要向幼儿传递关于周围环境的最浅显的知识和观念,不强求系统,更不求深奥。
        六、提问设计要有灵活性
        有的幼儿具有科学的潜能,他们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能观察到别的儿童看不到的细节。
        例如:在《纸的吸水性》活动中,幼儿用两种纸(卡纸、宣纸)同时吸盘中的水,发现卡纸吸水慢,宣纸吸水快的现象,有一位小朋友不甘心已有发现,她在哪儿想了几种办法想让卡纸也能吸得快,结果原来吸得慢的卡纸果真和宣纸吸得差不多快了,她不仅获取了有的纸吸水快,有的纸吸水慢的经验,还知道可以用各种方法让吸水慢的纸变得吸水快的更进一步的结论。这位小女孩的发现是我课前所未曾想到的,如果我在幼儿操作时能及时发现,并在其他幼儿说后以“×××小朋友,把你的新发现说给大家听听好吗?”的提问,让她说出她的发现,对我的教学不会有什么影响,反而能鼓励幼儿的发现,可是我却没去过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还要注意灵活性,能根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围绕教学目标做适当调整,不要忽视一些很好的教学机会。
        由此可见,在组织幼儿科学活动时,教师的提问设计很重要,如果在提问设计中能注意以上几点,相信一定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落在实处。
        参考文献:
        1、《新课程.教师》,林文婷,《浅谈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提问策略》,2013年第07期
        2、《教育与教学研究》,徐美娜,《“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对教育的影响与启示》,2010年第05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